现位于余姚江北岸宁波市江北区乍山城山渡的句(gou)章古城遗址,为今宁波境内有城之始,相传系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时所建。汉《十三州志》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句章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
句章城之句章港,当时乃越国通海门户,为中国九个重要军港和贸易港口之一。《史记.东越列传》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遣将军杨仆将兵讨之。仆遣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此为宁波出海道用兵的最早记载。甬上先民早在河姆渡时期已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泛舟江河,从事渔猎。到越时,从独木舟进入到了木板船时代,更精造乘舟和“戈船”(战舰)涉海,且拥有水军(《史记.越世家》)。故《鄞县通志.食货志》称今宁波之地为“周以来海道运输之要口”。汉时舟师(海军),多自句章港启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建郡县制,全国设36郡。秦以吴越地置会稽郡,统26县。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今甬境内始置句章县,邻鄞、鄮、余姚县。句章位于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交汇之西北,其县境东至旧镇海县西部,西以勾余山(今四明山)为界,北及舟山群岛,南到今鄞州区西乡,为浙东大邑。今江北区大部分境域,源自句章。句章县治古志书皆载在乍山城山渡,但亦有学者称县治在姚江南余姚市大隐的城山村。
句章县历经汉、三国、两晋及南北朝,其地域不变。唯在东汉时,句章兼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之治所。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刘牢之讨孙恩,句章县城残破,乃移治于小溪(今鄞州区鄞江桥)。自唐以来,小溪一带均设句章乡,直至民国时期。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把鄞、鄮、余姚县并入句章,使县境扩大到今宁波、舟山之大部分地区,为今宁波市境内历史上最大的县。县治仍在小溪。先后属吴州、越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句章、鄞、鄮3县地置鄞州和姚州。至此,历时842年的句章县遂废。四年后,又废鄞州复置鄮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鄮县之慈城出现了早期石结构桥梁——德星桥,并建屋(亭)于其上,这是宁波记载最早的石桥。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齐浣,奏于鄮地置明州,析鄮县原句章县境为慈溪县,县治慈湖之南(今慈城),和鄮县、奉化、翁山(今定海)县始属明州。是年,在县治南2里处设置了市河、店肆和凫矶驿,这是宁波历史上的第一个驿站。
今江北区云湖、妙山、乍山、半浦、慈城、庄桥、裘市、洪塘、费市、洋市一带,原均为句章县境。唐开元至民国时属慈溪县。在抗日战争时期,慈溪县的庄桥、洪塘、洋市、裘市、费市和镇海县的白沙、压赛等46个乡镇曾组建成慈镇县。后庄桥又划给慈姚县。1954年,根据宁波专员公署《关于划建棉区县和机场特区及调整余姚、慈溪、镇海县界草案》的决定,除庄桥机场周围的8乡成立机场特区、建庄桥特区人民政府(属市,1956年撤)外,其余乡镇析为余姚县(分别属姚东、云山区)。1960年,原慈溪划至余姚的慈城镇和乍山、鞍山、妙山、狮东、裘市等公社(乡),又从余姚县分出属宁波市郊区(郊区含慈城、庄桥2镇和洪塘等9个人民公社)。
江北区原北郊乡大部分境域曾属镇海县西管区、龙山区;1951年,沙堰、压赛、白沙乡划归江北区;1984年,又从镇海县庄市乡划入路林、联城、双桥3个村至江北区。而原湾头乡原属民国时期鄞县北郊镇,1951年郊区人民政府成立后属该区管理。郊区人民政府在1957年改为郊区办事处,1959年撤销办事处,1975年重建郊区工作委员会,1978年郊区升格为县级建制。
1842年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江北岸被指定为外国人居留地。清乾隆时,江北岸李家、引仙桥、仉家堰、孙家、鄞定桥一带,属鄞县甬东隅八至十图。1927年设宁波市,江北岸划为第五区,1931年撤市,为鄞县第五区(区公所地址:江北天一救火会),下辖12个乡镇。1933年筑成的江北岸沿甬江的外马路,为甬城第一条新式马路。此后,宁波港埠从江厦街移至外马路。1935年撤第五区设北郊镇、江北镇,直至1949年5月。
宁波解放后,1949年11月设江北区公所,1951年成立江北区人民政府,1956年撤销,改设市人民政府中马、泗洲、槐树3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3个办事处撤销,合置江北街道办事处。1960年,易名江北区人民公社。1969年,江北公社改为江北区,成立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江北区为市辖区(县级)政权建制。1980年,复称江北区人民政府。
1984年3月,原宁波市郊区(下辖2镇16乡)除西郊乡划至海曙区、东郊乡划至江东区外,其余乡镇并江北区,构成新江北现境,至今已有22年。
(原载《宁波史志工作简讯》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