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海回眸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从传教士到教育家——丁韪良在宁波和北京
  • 阅读:
  • 时间:2009-02-18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1844年1月1日,宁波正式对外开埠后,即成为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华活动的主要据点。长老会总会在纽约开会时,还特地作出“如果他处派遣两人,则宁波必须派遣五人”的决定。据称原因是:宁波港口堪称发达,人民性情敦厚,较易化导。当年6月21日,长老会第一名传教士麦嘉缔到达宁波。之后,先后共有16名长老会传教士进驻宁波,其中包括在1850年派驻宁波的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字冠西,1827~1916)。此后,丁韪良在中国工作长达66年,其中前14年驻足宁波,在宁波传教、办学。
        丁韪良是美国印第安纳州人,1850年以优异成绩在神学院毕业。1851年,丁韪良偕北长老会宁波支会在三面环水的江北岸建成槐树礼拜堂传教,又在教堂旁槐花树下的崇信义塾(又名圣经书院,后迁杭州,之江大学前身)任教(教会创办学校之初,传教士一身两任,既传教又教书),授圣经、美语、天文、地理、唱歌等课。崇信义塾是外国教会在浙江创办最早的一所寄宿制新式男子学堂,当时有教徒子弟等学生30余人,不收学费,还供给学生衣服、住宿、医药等费用。为消除传教、办学中的语言障碍,丁韪良苦学宁波方言、中国官话和汉语,他登岸宁波仅3个月,便能听懂宁波话,半年后又会讲宁波话,能用中英文和宁波话上课。1853年,丁韪良与长老会教士兰显理编纂成以宁波话为基础翻译的《领经问答》、《教会政治》、《礼拜模范》等基督教教义书籍,后被甬上基督教堂和教会学校广为采用。
        丁韪良还先后在宁波南门内、外各创办了一所走读男塾教会学校,课程除圣经和教义问答外,还开设西方自然科学课程和应用科学课程。他还参与举办在宁波出版的浙江省第一份新闻报刊《中外新报》(华文版),在刊物上传播西方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政治社会思想,沟通宁波与世界的联系。
        1858年6月,丁韪良任美驻华公使列维廉翻译,参与起草中美《天津条约》。
        1859年,丁韪良担任宁波基督教长老会总会使。
        1863年,丁韪良惜别宁波,到北京为长老会开辟传教基地。1865年,他在京创办崇实馆,招收儿童,课以基督教义及经学常识,后又任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培养翻译的学馆,后并入京师大学堂)英文教习(教师),1869年受聘为首任总教习(相当于今之校长或教务长)。1898年,清政府赐予他二品官衔,任清政府国际法顾问,并任清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西学总教习,直至1912年。
        1916年,丁韪良病逝北京,享年90岁。
        主要著作除翻译惠顿的《万国公法》外,有《花甲忆记》、《北京被围目击记》、《中国之觉醒》、《天道溯源》等有关基督教、国际法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述30余部。
        义和团运动时,丁韪良主张各国列强划定在华的势力范围,奴役中国。
        可惜,《宁波市志》人物传中没有记录类似丁韪良、麦嘉缔这样的近代西方在甬代表人物。

    (原载《宁波史志工作简讯》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