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政务公开 史志研究 史志宣传 史志成果 阿拉宁波
 首页
>史志宣传>重大纪念活动>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专题
重大纪念活动  
宁波市地方志工作推进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纪念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建立90周年专题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中国共产党宁波历史》第二卷首发式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首个国家烈士纪念日
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专题
纪念抗战胜利65周念专题
庆祝建党90周年专题
纪念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暨浙东区党委成立70周年专题
“不能忘却的记忆——浙东革命精神”学术研讨会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
纪念张人亚同志诞辰120周年
 
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专题  
新中国60周年之宁波记忆·解放特刊 解放大榭岛,我军渡海第一战
发布处室:  发布日期:2009-05-25  来源:宁波史志网 阅读次数:
保护视力色: 【字体:

  离宁波市中心40公里、面积只有30多平方公里的大榭岛不是个普通的岛——1949年8月18日发生在这里的战斗载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当时,渡海作战,对我军而言,还是一个新课题。有了大榭的作战经验以后,我军很快在1949年8月24日解放梅山岛、9月17日解放南田岛、9月20日解放檀头山岛。而后,解放整个舟山群岛。

  对于解放大榭一役,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曾亲笔题词“渡海第一战”。


  水上飞龙曾是旱鸭子

  2009年5月17日早上,宁波解放日实地探访团从宁波出发,约1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到了大榭岛对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公铁两用桥,这就是总投资4亿多元、2001年正式通车的大榭大桥——正是它,将原本隔海相望的北仑和大榭岛紧紧连在一起。

  作为大榭人,大榭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许建达有说不出的自豪:正是因为有了这座大桥,天堑变通途,大榭的经济发展如虎添翼,而且第二座跨海大桥也正在建造中。

  然而,在1949年7月,大榭和北仑之间横亘着水流湍急、漩涡密布、宽约1500米的白鸭洋海峡,让受命解放舟山群岛的我22军和21军61师广大指战员伤透了脑筋:参战部队从北方一直打到南边,绝大多数指战员不熟悉海情,有的连海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更别说渡海作战了。

  “要是大榭岛不能拿下的话,解放舟山群岛也就成为纸上谈兵。”许建达说。

  为了解决这个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我军从山东、江苏、浙江沿海筹集了一批海船。有了船,再习使用,为使部队习水作战,先得训练水手,各师、团都成立了“水手队”。为防敌机袭击,“水手队”利用夜间和阴天在象山港和镇海县的三山(今北仑区)海域,进行操船、搭载、射击、登陆等训练。

  经过艰苦训练,这些北方兵也学会了撑帆、摇橹,成了水上飞兵。

  15分钟抢渡海峡

  “经过充足的准备,老鼠山首战告捷算得上小试牛刀!”站在大榭开发区管委会大楼前的临海公园里,许建达指着前方看上去像一只老鼠的小岛说。1949年7月8日,22军64师190团的两个班分乘4只小船,仅用8分钟,渡过150米海峡,攻占了位于大榭岛和穿山镇之间的老鼠山,全俘守敌一个班,取得了初步作战经验。

  按照1995年逝世的原190团团长周志诚回忆:当时,64师接受作战任务后进行了专门的部署。190团和196团二营任第一线突击部队,分别由穿山、外大湾起渡,于下柴埠、北渡间强行登陆,夺取立足点后,迅速以主力插向上厂、关外村控制渡口,切断敌退路,尔后反转攻击,务必在7月19日拂晓前全歼岛上守敌。

  191团、196团余部负责大榭岛周边一带的作战和警戒,军山炮团主力在穿山东西山岭盐滩一带构筑阵地,负责摧毁突出前沿的敌工事,掩护部队登陆,并以炮火封锁大榭岛西海面,阻击敌舰窜入白鸭洋海峡,保证突击部队顺利攻击,并保证大榭岛和穿山之间的海面交通安全。

  1949年8月18日18时30分,白鸭洋海峡风平浪静,渡海作战条件完全成熟,我军正式发起攻击大榭岛的战斗。

  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铺天盖地的炮弹向大榭岛敌军阵地轰去。仅用了7分钟,敌前沿工事被我军炮火摧毁了六七成。19点05分,三颗白色信号弹划破了夜空:我军抢渡海峡作战开始了。

  在周志诚的回忆里这样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刚平潮的白鸭洋海面上白船竞发,200多条船分成16个三角队形,像16支利箭射向敌岸。

  19时20分,我突击部队的先头船“胜利5号”和“英雄3号”仅用了15分钟,几乎同时穿越了1500米的海峡,冲上了大榭岛。而我炮兵马上将炮火向岛的深处延伸。19时35分,主攻部队全部登陆。很快,大榭岛上绝大部分地方都被我军占领。我军还在关外村修筑工事,一方面为了关门打狗,另一方面则是防止敌人的增援部队海上登陆。剩下一小部分残敌见势不妙,退守到大榭岛的最高峰七顶山上负隅顽抗。

  七顶山上歼顽敌

  七顶山是大榭岛上海拔最高的山,有333.9米。“宁波解放日实地探访团”一行来到山脚下,看到的是中海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巨型原油储备罐,旁边还有即将建造的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原油中转码头工程。举头仰望七顶山,芳草萋萋,哪里还有当初激烈战斗的影子?

  “当初,七顶山是座光头山,易守难攻,我军解放大榭岛牺牲的战士绝大部分都倒在这里。”今年83岁的北仑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白峰组组长阮世友老人指着山头说。

  “当时,敌军仗着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疯狂扫射,我军受敌火力压制,伤亡很大。而如果不在拂晓前攻占七顶山,一旦敌军援兵到来,对我军极为不利。”北仑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郑通乔补充道。

  当时,190团团长周志诚果断决定,集中二、三营和一营主力,对七顶山之敌进行南北夹击。1949年8月19日凌晨,三营在王广福、丁立金两位营长的带领下占领了七顶山,歼灭了敌48团团部,敌团长李椿堂被我军击毙。

  8月19日正午12时,敌18团在海空军的护送下,强迫5只民船把他们送来增援,他们在姜师山北部的长坑村和田湾村两侧登陆。当时,190团二营陈宪章副营长正带着机枪连守在姜师山顶,右峰阵地上是机枪连的一个排。

  上岸后,敌人隐蔽地向我方推进,连占4个小山头。与我右峰阵地隔凹相望。敌人还用火力向我右峰重机枪阵地射击,并封锁上厂至关外村的交通。

  看到事态严重,二营营长张修良组织部队进行反击,用8门迫击炮、轻重机枪一起射向敌军,打得敌人在1个小山头无法立足只得退到山的脊背处隐蔽。而后,四连和六连从两侧包抄进攻,并在长坑村胜利会合,一清点,发现共抓获敌军近300人。

  15人捉住敌军330余人

  来到当年作战的现场,大榭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许建达告诉我们,长坑村和田湾村因为大榭建设需要已经全部搬迁。

  沿着姜师山当中挖开的一条石子路,我们乘坐的中巴车开进了一片沸腾的工地,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现在工人们正在忙着建造30万吨的原油码头。

  经过10来分钟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弹丸小岛上,岛上杂草丛生,只有一个1956年造的灯塔孤零零矗立在上面,远眺前方就是舟山的金塘岛。许建达笑着说,这个叫涂泥门小岛只有0.01平方公里,应该是大榭岛的最北端了。不过,千万别小看这个小岛,1949年还有一段我军15人活捉敌军330余人的佳话呢!

  原来,在190团二营击退敌人反击后,营长张修良感到敌军俘虏人数和实际人数不符,估计还有一些敌人成了漏网之鱼,于是顾不上战斗后的疲劳,组织人马继续搜索。二营副指导员巩文明和四连指导员朱恒军带着三排10多名战士在姜师山的正面向北搜寻,发现前方一个离海很近的涂泥门小岛上有火光和叫骂声,原来是残敌正等定海来船把他们接回去。

  此时,若回去报告,万一敌人船来了就会全部逃走,若打起来,我方力量太单薄。巩文明和四连指导员朱恒军商量了一下,觉得敌军现在是惊弓之鸟,黑暗中也摸不清我军的情况,最终决定还是打。

  许建达说,当时巩文明机智地喊:“四连向右,六连向左,五连跟我冲,缴枪不杀。”“冲啊!缴枪不杀!”战士们也一边喊一边射击,三排同时还用六〇炮进行轰击。凑巧的是,这时候,刚好我军山头上吹响了军号,把敌人完全吓懵了。

  由于岛实在是太小了,330多个敌人根本就挤不下,不少人干脆就是半截身子浸在海水里,连连高喊:别打了,我们投降!一个个举枪涉水过来向我军投降。直到天亮,敌人才发现我军只有一个加强班15人,而他们却有330余名,但此时我军增援部队也已经赶到现场。就这样,我军首次渡海作战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站在涂泥门小岛上,我们发现周边工程车来来往往倒下一车车塘渣,已经将这个小岛和姜师山连在一起。而60年前,困在小岛上的敌人还瑟瑟发抖地浸泡在水里。可以肯定的是,过不了多久,这个弹丸小岛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后人要想再次寻找这里,也许只能到故纸堆里去找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

  大榭岛上山不多,除了七顶山附近几座小山外,就是横峙岭了。横峙岭其实不能算山,顶多只能说是一个小山岗而已。不过,这座山岗在大榭人心中却是无比高大——这里有一个烈士陵园,当年解放大榭岛牺牲的英烈都长眠在这里。

  几分钟后,我们在大榭烈士陵园停住脚步。松柏和翠竹之中,高高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记载着大榭岛的战史。纪念碑旁的墓碑上,刻着一个个年轻的名字。这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大多来自山东、河南等地,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他们血洒大榭。

  在墓碑群中,我们还发现了当年190团团长周志诚的墓碑。周志诚1993年11月专门回到大榭岛来悼念自己牺牲的战友,“希望我死之后将骨灰安放在大榭,我要和战友们生死相依。”他说。1995年1月,周志诚逝世,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大榭。

  这时候,山下上来了一群小学生和五六个大学生,同时还带着一个花圈。一问带队的老师,原来他们是大榭第一小学503班的学生,他们用祭扫烈士陵园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的大学生则是参加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都有很多大榭岛内外的人前来缅怀,但遗憾的是,许多英烈的家人并不知道他们的亲人牺牲在这里,60年过去了,也没有看见他们的亲人前来祭奠过。”许建达说。而这,让我们心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酸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清朝诗人龚自珍的话也许给这些英烈在地下聊以自慰,但是如果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亲情慰藉的话,那真可谓善莫大焉。那么,这件善事谁来做呢?

  联想到即将消失的涂泥门小岛等战斗遗址,我们的心头同样沉重:再过10年,20年,30年……那又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那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谁来凭吊?

(原载2009年5月25日《宁波晚报》)


 

【返回首页】 【关闭】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宁波史志网 浙ICP备12024291号-1
主办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1024*768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