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专题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新中国60周年之宁波记忆·解放特刊 宁象战役,浙江大陆最后一战
  • 阅读:
  • 时间:2009-05-25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1949年7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21军61师,分别从天台、宁波出发,于5日起向据守在象山半岛西北部之残敌发起进攻,至9日战役结束,歼敌2000余人,解放宁海、象山两座县城。9日上午,国民党驻石浦的“两浙盐务税警总队”800余人缴械投降。象山半岛全部被解放军占领。10日,新华社向全国庄严宣告:“9日上午10时,‘宁象战役’结束,浙江大陆全部解放。”

      解放宁海,突破敌第一道防线

      2009年5月18日,由本报及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市档案馆共同发起的“宁波解放日实地探访团”来到宁海,当地离休干部张立平和童时仗两位老人向探访团讲述了当时的情形。

      在前童童宏曹大院定下总体作战方案

      讲述人:82岁的离休干部张立平

      “负责解放宁海的是第21军61师,在1949年6月底、7月初的时候,先派侦察兵到达中共宁海县委驻地(现岔路镇上金村)。”张立平告诉记者,当时,他就在前童、岔路一带从事民运工作。到7月3日晚,21军61师从天台出发,以夜行45公里的速度,于4日凌晨到达宁海王爱、白溪、岔路、前童一带,并立即在前童的童宏曹大院定下解放宁海县城的总体作战方案。

      2009年5月18日,记者走进童宏曹大院,房子至今仍保存完好,大堂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急公好义”的牌匾,里面的墙壁上写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老房子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现在仍住在这里的娄爱女今年58岁了,她是老主人童宏曹的孙媳妇。

      当初之所以选择在童宏曹大院开会,主要是因为童宏曹是当地大户人家,为人口碑极好,他的大儿子童连查是当地游击队员。

      “当时,参加会议的主要有61师师长胡炜、政委王静敏和宁海县委领导杨民奎等。讨论后,胡师长说,既要保护宁海县城,又要全部歼灭敌人,经报请‘前指’同意,决定采取‘网三厥一’的战术。解放宁城时,虚设一条生路,诱迫敌人从空隙中东逃,我们半路截击,达到全歼敌人的目的。”张立平解释。

      最终,师部决定,5日天黑出发,23时发起攻击,拂晓前务必攻下宁海县城。

      站在山上目睹解放过程

      讲述人:77岁的离休干部童时仗

      60年前宁海解放时,童时仗才17岁,当时,他是宁海县自卫队的一名成员,主要负责给宁海县委领导站岗放哨和联络送信等。1949年7月5日下午,他们自卫队随部分地方干部等候在距宁海县城5公里远的福泉寺,并有幸站在山上亲眼目睹了解放过程。

      “揭开攻城序幕的地方就在我身后的崇高山,原先山上有座崇高寺。”2009年5月18日,童时仗带记者来到了宁海城南的范家桥头。他说,攻城的时间是1949年7月5日下午5时左右,由于发现原驻守在黄坛的敌一个营正在向县城龟缩,我军提前向县城靠拢。其中,183团二营六连抢占高地,向崇高寺守敌发起进攻,蒙在鼓里的敌人一开始以为是“土共”偷袭,壮胆在碉堡里用机枪扫射,相持20分钟后,183团三营发动正面进攻,同时命令炮兵连用迫击炮轰击。

      “当时天还很亮,战斗持续了不到1个小时。” 童时仗回忆,他们站在福泉寺山上看得一清二楚,这时,守敌才知道是解放大军来了,慌慌张张向县城逃去。

      “原先这山头全是小竹子。”童时仗不顾年事已高,带记者来到福泉寺,并爬上了有七层高的如意宝塔。这天天气晴好,记者站在塔上,不远处的宁海县城尽收眼底。

      “在总攻之前,在宁海城南的跃龙山和城西的白峤岭一带也发生过战斗。”顺着手指的方向,童时仗说,当时虽然天色已晚,但在夜幕下,远处火光掩映下隆隆的爆炸场面还是清晰可见。尤其是5日晚上8时许,红色信号弹从南、西、北三面升起,先是181团三营战士用火箭筒将大南门的城门炸开,大军冲入城门直奔王家祠堂,183团也从西北面迂回包抄,突入县城。当晚10时,宁海县城宣布解放,俘虏国民党守军200余人。

      1949年7月6日一大早,等候在福泉寺的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沿小路下山从南大门进城接管了旧政权。一同进城的童时仗等自卫队员迅速转变为公安队员,负责张贴安民告示,安定社会秩序等。

      当晚,宁海全境解放。随后,宁海人民支前解放象山。

      挺进象山,攻克敌第二道防线

      2009年5月20日,“宁波解放日实地探访团”一行来到象山,记者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见到了王必球和朱华庭两位老人。

      他随大军从宁波一路打进丹城

      讲述人:85岁的离休干部王必球

      刚一见面,象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吕国民副主任特别向记者介绍了王必球老人——他是当地唯一幸存的直接参与了解放象山的本地武装人员。当时,他是象山县大队三班的班长,并直接随大军从宁波一路打进丹城。

      王必球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在宁海长街,但从小生活在象山,1948年,他参加了象宁人民抗暴游击队,失败后加入浙东游击队四明山三支队。为配合宁象战役,1949年7月1日,他被抽调成为象山县大队成员,当时,县大队共有28人。1949年7月3日宁象战役开始后,象山县大队随22军从宁波出发沿着鄞奉公路向象山进军。

      “由于熟悉当地情况,我们主要是担任向导和先锋。”虽然已是85岁高龄,王必球老人对60年前的那段历史还是记忆犹新。他说,由于一路上不断有飞机在我军上空扫射、轰炸,当时,他们选择了夜间行军,白天休息。1949年7月6日,到达宁海桥头胡一带,全歼守敌,除毙伤敌外,共俘敌600余人,7日拂晓前,大军追击一股敌军到象山西周,俘敌300余人。7日上午,193团先锋部队从西周出发,翻越车岭、西沙岭,天黑进入墙头。

      在象山县城丹城旁的白姆岭上,王必球老人带我们找到了当年他们进城的一条古道。1949年7月7日晚,193团赶到白姆岭时,突见丹城电灯熄灭,团长康明才认为城内有伏兵,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后经侦察得知,是电厂故障停电,且县城空虚,国民党县长王绍荫等人傍晚时就逃跑了。大军遂于8日凌晨3时进城,为了避免惊动群众,战士们就在丹城大街两旁屋檐下露宿。是日早晨,象山县城宣告解放。

      王必球老人说,他们象山县大队同志1949年7月8日随大军一起进入丹城后,马上打开监狱,收缴国民党警察局武器,安排大军宿营地,负责维持地方治安,象山县工作大队不久也进驻县城,接管了旧政权。

      最激烈的一仗发生在茅洋蛎江埠

      讲述人:78岁的退休干部朱华庭

      朱华庭老人的老家同样不在象山,是原鄞县人,但他1950年就到象山参加土改工作,从此在象山半岛落地生根。现在,他是象山县新四军研究会的副会长。他带记者去的地方叫茅洋蛎江埠,宁象战役中最壮烈的一仗就发生在这里。

      来到蛎江埠,记者看到一座顺德桥,南面一头与海塘相连,并至今保留着一个碉堡遗址。朱华庭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参战的部队就是解放宁海的第21军61师。1949年7月5日夜解放宁海县城以后,182团为先锋,日夜兼程,沿白峤岭、胡陈港一线快速追击敌军,目标直指象山的石浦。但是,7月8日上午追至泗洲头和蟹钳渡一带时,遭南岸敌军的负隅顽抗。

      这天,182团一营三连突击排战士,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一开始想从蛎江埠的洋(水泥)桥上冲过去,却突遭敌桥头堡内的重机枪猛烈扫射,排长傅金星等英勇牺牲。一次突击不成,随即又组织第2梯队改从海涂上冲过去,但因解放军多是北方健儿,不熟悉南方港湾水性,看看没水,陷下去却很深,又逢涨潮,许多战士陷在滩涂里,无法前进。敌见有机可乘,从对面山上以及碉堡里,用机枪轮番扫射,顿时,100余名战士牺牲,鲜血染红了蛎江埠海水。

      正在部队被阻的严峻时刻,61师部和181、183团先后赶到,重新研究突破第二道防线的战术。下午3时,发起总攻。霎时间,我军大炮、重机枪一齐向敌阵地猛射,尖峰山、五狮山乱石飞扬。晚上9时,我军攻占尖峰山、五狮山的阵地,突破了敌第二道防线,俘敌400多人。这一仗解放军打得十分艰苦,但意义重大,为南下昌国、石浦,彻底消灭残敌打开了通道,决定了整个宁象战役的胜利。

      9日拂晓,61师兵分三路追击石浦守敌。敌87军率残部连夜从石浦撤到南田岛苟延残喘。

      至此,“宁象战役”战斗结束,浙江大陆全部解放。新华社(浙江前线十日急电)中宣布:“浙东象山半岛已于九日上午十时全部解放。从各处逃到半岛东南角之大股匪军,已被最后驱除与肃清……整个浙江大陆全部解放。”

      花絮:解放之初不太平,象山竟有土匪5000多人

      1949年7月9日,象山宣布解放,但是85岁的离休干部王必球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是,象山解放之初并不太平。

      为了解放舟山群岛,解放象山的主力部队相继撤离北上。7月20日,一股国民党残部重占石浦,之后不到一个月,象山冒出了50多股打着各种番号的土匪,总人数竟达5000多人。王必球回忆说,8月2日晚,获知有一股土匪企图占领丹城的消息,象山县大队和象山县工作大队被迫转移到离城7.5公里远的九顷,一直到9月4日才返回丹城。而9月5日,随着61师182团和师警卫连奉命向土匪发起进攻,加上留守宁海长街的61师183团向石浦逼近,迫使这些土匪逃至南田岛。

      到1949年9月6日上午,182团和183团胜利会师,石浦才重获解放。

    (原载2009年5月25日《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