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专题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特刊 解放·前夜
  • 阅读:
  • 时间:2009-05-25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和别的城市不同,宁波的解放,并没有太多的腥风血雨。当晚城中老百姓听到的只是零星几点枪声,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很快消灭了已无斗志的残敌,进驻三江六岸。

      然而,在一片黑寂中,城中许多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焦急、期待、恐惧、紧张,多少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是啊,过了这一夜,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一座城市、一代人的命运将会从此改变……

      ■寻常百姓

      只听到零星枪炮声

      ◎人物档案

      朱秋英:幼儿园退休园长,时为布厂普通女工,解放后入伍,复员后在地方工作

      “我们把家里的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桌上铺棉被,一家八口屏住呼吸躲在桌下。”解放前那一晚的情景,76岁的朱秋英仍历历在目。

      1949年,16岁的朱秋英是中山公园后面一家私人布厂的普通摇纱工,解放前一个月的工钱最多只能买两斗米。如果不是解放军到宁波,朱秋英说她也许会一直在布厂做下去,直到白发苍苍。宁波解放成为她命运的拐点,因此刻骨铭心,点滴细节仿佛就在昨日。

      全家躲在桌子下

      “解放前几天,白天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晚上枪炮声很大,我经常吓得不敢睡觉。”朱秋英回忆,当时住在城里的宁波人被国民党抓壮丁抓怕了,平日里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厂里都不敢去了。解放前几个晚上外面的炸弹声越来越响,朱秋英的父母害怕炸弹突然从天而降,就想出了一个土方法,把家里的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在八仙桌上铺上棉被,一家八口躲在桌子下,屏住呼吸听着枪炮声到天明。

      一些关于共产党的谣言不断流传,很多人都逃到乡下去了。朱秋英家当时住在秀水街附近,家门口有一条河,在她记忆中,那条河里每天漂浮着一大堆人们逃难时丢弃的书本和衣服,但谁也不敢去捞。

      解放前一天,朱秋英才听到大人说“大军”要打进宁波城了,16岁的她从来不知道“大军”是些什么人,她有一些好奇,更多的则是恐惧。5月24日晚,朱秋英清楚地记得,上半夜还能听到零星枪炮声,下半夜突然一下子安静了,一家人躲在八仙桌下,谁都不敢开口说话。朱秋英说,他们隐隐能听到青石板路面上“咯噔”“咯噔”有人走动,突然有人一阵小跑的声音,把她吓出一身汗。迷迷糊糊中,她终于睡着了。

      天还没亮,她就被街上嘈杂的声音惊醒了。“解放军来啦。”“他们就在中山公园那里坐着呢。”朱秋英和她的兄妹们止不住好奇,趁大人不注意,和邻居家的孩子一阵小跑来到中山公园。

      天亮后,恐惧散了

      中山公园已经被看热闹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解放军很多,每个人都背着步枪,坐在那里休息,脚上穿的都是破鞋子,可能是鞋底太破了,很多解放军用绑带裹着脚。”朱秋英说,很多战士抱着步枪睡着了,大约是太累了。这些素昧平生的年轻人怎么看都不像坏人,反让她心底产生了隐隐同情。

      很多人对解放军的第一感觉都是“很和气”,不过,晚上很多人家还是不敢开门,朱秋英家当天太阳一落山就拴上门栓,门上还严严实实地顶了一根木棍。

      黄昏时候,解放军来敲门了,连着叫了好几声“老乡”。父亲战战兢兢地去开门,可惜北方话听不懂,对面的小伙子连说带比划了半天,父亲才知道他要借脸盆,急急把盆往对方手里一塞,就关了门,长长舒了口气。

      没多久,小伙子来还脸盆了,说了许多声“谢谢”,一家人对解放军的印象由此改观。

      人生道路从此改变

      朱秋英告诉记者,观察了很多天,大家发现解放军完全不一样,渐渐地放松了警惕,开始出门走动了。可是,女孩子们依然不愿意和解放军接触。说到这里她笑了:“那时的解放军条件苦啊,几天没衣服换,一身汗酸味儿,还有大蒜味儿。”

      当时的朱秋英怎么也没想到,她后来就嫁给了其中一名有“大蒜味儿”的军官。

      宁波解放后,朱秋英受到进步思想的引导,成了宣传队的主要成员,和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起在街上游行、打腰鼓、扭秧歌。她告诉记者,宣传组的游行队伍一般在中山广场集合,再到鼓楼、东门口,最后到药行街附近。在人群集中的地方会表演节目,他们组当时排的一个节目叫《朱大嫂送鸡蛋》就特别受欢迎。

      1951年,朱秋英参了军,认识了著名的战斗英雄张学安,并嫁给了他,人生道路从此改变。她的丈夫后来担任了普陀守备区副司令员。

      ■进步学生

      连夜张贴宁波解放标语

      ◎人物档案

      张先翘:宁波七中退休教师,时为效实中学进步学生

      1949年5月24日晚,效实中学的一间办公室里,窗帘拉得死死的,屋内灯火通明,几个学生泼墨挥毫,奋笔疾书。夜深了,有人不自觉打了哈欠,为了相互鼓劲,他们压低嗓音轻轻哼起了《解放区的天》。

      到了下半夜,灯熄了,十几个身影闪出了办公室,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寂静的夜里,这些年轻人仿佛能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

      第二天,天还没亮,大街小巷已贴满欢迎解放军,庆祝宁波解放的彩色标语;鼓楼、东门、西门、南门各处编写出大幅的墙报。中午,全市各中等学校师生大概2000人以“中学联合会(学联)”的名义齐集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游行。队伍中传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嘹亮歌声,师生们不断高呼迎接解放军,第一次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

      在一片欢呼声里,熬红了双眼的高三学生张先翘笑了。为了这一切,他和同学们已经工作了好几个通宵了。

      提前准备一个多月

      当时的年轻学子如今已是古稀老人,提起宁波解放的前一晚,张先翘依然难掩兴奋,脸上泛起红光。“真是又紧张又兴奋,其实我们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有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张先翘说,早在解放前一个月,他就从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人那里知道了宁波即将解放的消息。那是4月的一个傍晚,他被叫到中山西路的小弄堂里密谈,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宁波快要解放了。张先翘觉得自己的心跳加速,但对方示意他平静下来,同时分配给他任务:要求以三一中学(现在的第三中学)为据点,抓紧筹备宁波地下学联,要求学联为迎接解放军进城做好准备工作。

      喜出望外的张先翘连忙把好消息传达给校内的进步学生,他们当晚聚在一起,激动得夜不能寐。

      连夜张贴解放标语

      1949年5月,解放的步伐越来越靠近宁波,国民党鄞县县长这时已经逃跑。解放前几天,张先翘得到了一份中共地下组织同意指定的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庆祝宁波解放的标语传单,上面要求他尽快以宁波地下学联效实小组的名义书写并广为张贴。

      5月23日和5月24日,张先翘和10来个校友聚集在一起,在效实中学中山厅旁边的学生膳管会办公室,秘密传阅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等文件,秘密学唱着《你是灯塔》、《解放区的天》、《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兴奋地用毛笔在红绿纸上书写党的宣传材料和标语,然后根据各个区域分派人手,趁着夜色悄悄张贴在宁波的各个街道。“那两个晚上我们觉得浑身都是劲,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激情。”

      ■商铺老板

      想了一晚,最终决定留下

      ◎人物档案

      王云生:第二百货退休员工,市民建原副主委,时为永丰布店职工

      1949年5月24日晚,对于当时永丰布店的邹老板来说,也是一个不眠之夜。布店早已关门打烊,邹老板却不肯休息,皱着眉头在灯下踱来踱去,这个已经50多岁、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的中年人,此刻却没了主意。

      据当时店里的职工王云生回忆,永丰布店原来是开在天津的,以批发为主,也算个老店了。因为天津时局动荡,战事频繁,1947年左右,邹老板就把店开到了相对较太平的宁波,就在当时最热闹的东门口附近。他谨慎一生,苦心经营,生意还不错。

      临近解放,一些关于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谣言在不断流传,有些无赖在店里买了东西不给钱还会恐吓:“拿点东西算什么,要是共产党来了,还会抢会烧呢!”在这样的气氛中,很多商铺的老板都关了店,收拾细软举家搬到了外地。

      可是邹老板舍不得,这个店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他不想再搬了。他曾和伙计们商量,只是局势会怎么样谁都不敢说。在犹豫间,邹老板把店开到了解放前最后一天。

      王云生回忆说,当时也有人劝过邹老板,共产党不容“资本主义”,先去乡下“避避风头”再说。可是经过一个晚上的思想斗争,邹老板还是决定,商店暂不开业,但人还留在城里,“看看情况”。

      第二天,宁波城秩序井然,并没有烧杀抢掠的情况出现。进城的“大军”一个个看着都挺和气,他们甚至不进门,一个个都睡在外面。邹老板的心放宽了。

      此后几天,一切正常,一些店铺陆陆续续恢复营业,邹老板的布店也很快开了门。

      王云生告诉记者,后来军管会的人专门过来,告诉他们共产党是支持他们正常做生意的,只要求买卖公道不投机倒把。邹老板的心彻底放了下来,庆幸自己没有离开。

      解放初期,由于物价上涨,货币没有统一,布店经营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都挺了过去,还发展成为宁波第一绸布公司,上个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并入了第二百货商店。邹老板后来回了天津,王云生一直做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退休。

    (原载2009年5月25日《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