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专题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特刊 解放·胜利
  • 阅读:
  • 时间:2009-05-25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60年前今天的凌晨,当多数市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古老的甬城迎来了新生。

      这一天似乎也平静,没有炮火连天的厮杀,没有前赴后继的牺牲,城市没有在战火中成为断壁残垣,城里的老百姓甚至没有听到太大的响声,宁波就解放了。其实,看似手到擒来的成功果实,之前酝酿了很久很久……

      胜利的感觉,永远留在那些战功赫赫的英雄们的记忆里,经过时光过滤,反而历久弥新。

        感谢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提供珍贵史料


      ◎人物档案

      张永祥: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浙东临委总务科科长,兼警卫连指导员。解放后,曾任宁波市军管会公安部秘书科科长,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部长、温州市委书记、宁波大学首任党委书记等职。(图2)

      陈富三:市妇儿医院离休干部,时任二十二军六十五师一九五团三营九连指导员。(图3)


      ■一个宁波地下工作者的回忆

      “学生们终于知道我的身份!”

      亲历家乡解放,是解放战争中最早派到宁波的地下党之一张永祥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为这一刻,他悄悄“潜伏”了4年。当时的场面如电影镜头般印在脑际,60年不曾忘怀。

      迎军的学生认出了他

      1949年5月25日,宁波已经解放,他是和200多名南下大军一路小跑从江北洪塘赶到宁波的。当时连接江北和海曙的是一座用几十条木船连在一起搭成的浮桥,但敌人已将浮桥中间的几条木船拆除,浮桥的南端还有桥头堡在水中摇摇晃晃。老百姓用大木板把木船连接起来,张永祥和南下大军们就这样跳下去又爬上来渡过了浮桥。

      上午9点,桥边人山人海,都是迎接解放军的师生,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神情雀跃,欢呼声此起彼伏。

      “看,那不是我们的张老师吗?”沉浸在胜利气氛中的张永祥听到有人叫他,循声望去,人群中果然有几张熟悉的面孔,那是他曾经教过的10多个学生。

      “哎呀,真是他!”孩子们激动地迎上来,和他紧紧拥抱,一时间,张永祥百感交集。

      什么都不用说,这些10多岁的孩子突然间明白了许多事,眼前这位张老师,原来是个“潜伏”的地下工作者。他们的神情告诉张永祥,他们以他为荣。

      张永祥再次拥抱这些学生,一切尽在不言中。

      为这一天“潜伏”四年

      60年后,说到“潜伏”的故事,张永祥笑了:“没电视里那么曲折刺激,但是也危机四伏。”

      那要从抗战胜利以后讲起。1945年新四军浙东主力撤至苏北,国民党发动大规模“清剿”,坚持斗争的党组织开展艰苦的反“清剿”斗争,隐蔽精干、长期埋伏,张永祥因为有特殊的条件可以担任敌占区的“潜伏”工作,当时被派到宁波江北中心小学担任小学老师。解放前夕,他是城区地下党小教界党支部负责人,而学校就是当时地下党活动的隐蔽场地。张永祥的工作是以增加工资为要求发动全城的小学老师罢教、请愿。

      “当时我的上级领导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宁波人,代号‘李先生’;另一个是上海人,代号‘周先生’。”张永祥回忆,因为学校相对安全,他和上级领导接头没有电视中看到的那种“暗号”,一般选在学校或者宿舍直接见面交接任务。不过和上海的上级领导见面时,他必须拿着一份报纸。“报纸不是随便拿在手上的,必须把报头的‘宁波’两字露在外面,到指定地点、指定时间接头。”

      然而没有硝烟的战场更危险,1948年,地下党组织的一位成员在送情报途中被国民党抓获,很多地下党员被捕,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上海的“周先生”也因此被捕入狱,张永祥被迫撤离宁波。

      那一天宁波秩序井然

      撤离后,张永祥先去了东海游击总队,后来又赶赴四明山,找到了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当时的临委副书记马青接待了他。从那以后,他挑起了浙东临委会机关总务科长和警卫连指导员的工作。1949年5月15日与解放大军在绍兴会师,10天以后,张永祥随二十二军回到了宁波城区。

      在张永祥的记忆中,解放当天宁波非常平静,秩序井然。发电厂照常发电,电话公司照常通话,宁波最繁华的江厦街上的商户也已经正常开业。“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党和各界代表,解放前夕他们一直保持着秘密联系,他们周密的安排共同维护了宁波,使得整个城市免遭破坏。”

      ■一个二十二军老兵的回忆

      “打过灵桥,就打进了宁波!”

      解放军通过灵桥的那张照片被称为宁波解放的经典瞬间,作为宁波标志性建筑之一的灵桥,定格在许多解放军官兵的记忆里。如今,在桥上来来往往的市民们也许不会想到,这座在三江六岸越来越多的桥中已经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灵桥,承载了那么多硝烟往事。

      渡江打了个漂亮仗

      “那一仗打下后,宁波就算打下来了,晚上我们睡在灵桥桥头。”说起当时解放宁波的情景,83岁的陈富三老人神采飞扬,时而爽朗地笑上几声。

      1949年5月24日下午3点,陈富三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六十五师一九五团三营九连首先占领了江北白沙外滩一带。当时连接三江六岸的只有灵桥和一座用木船拼接起来的浮桥,其余许多江面过往行人都是靠渡轮和手摇木船摆渡的。天黑以后,在师、团设在江北制高点上的火力掩护下,九连乘船沿灵桥下游渡江到东岸,首先抢夺灵桥。在陈富三和连长李玉林的指挥下,战士们一起从白沙附近乘船渡江,在江东面粉厂附近登陆,迂回到江东敌人的后方,给来不及逃跑的敌人来了一次“瓮中捉鳖”。

      陈富三回忆,当时被包围的敌人大约有一个排,被他们包围在一个小楼上,经过喊话敌人还是不肯投降。为了减少部队伤亡,战士们投了个小的炸药包,俘获一名排长和若干士兵。

      陈富三笑着说,当时敌方的排长很不服气,开始不让卫生员给他包扎伤口,说解放军抄后路打仗,赢得不正大光明。他当时还回复了一句说,解放军都已经打到宁波了,怎么不光明正大了呢?负伤的排长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地包扎了伤口。

      灵桥边得到盛情款待

      陈富三回忆,大军攻占江东后,九连又奉命到南门一带进行搜索,没有发现残敌,就返回灵桥休息待命。根据入城守则规定,为了不打扰市民,也为随时投入战斗,战士们连背包都没有解开,就抱着枪,和衣躺在灵桥西头两侧的人行横道上休息到天亮。

      第二天天还没亮,宁波的很多学生端着一筛一筛的宁波特产——金团,还有一些其他食品到桥上慰问部队。“看到学生们热情的笑脸我们非常感动,不过解放军有规定,不能吃群众的东西,我们不肯收下。但不管我们怎么婉言谢绝,学生们始终不肯把东西拿回去。”陈富三无奈之下,请示了营教导员张才,张才指示他带几名战士和学生一起把东西送回学生们位于灵桥东头的学校。

      部队怕住在城区扰民,第二天,就奉命撤出城区移住团桥。

      ■延伸阅读

      那些无法忘却的纪念

      1949年5月25日,这个宁波历史的转折点,每个市民都该牢牢铭记于心,而在这前后,还有许多个不能忘却的纪念日。

      当年5月23日,第二十二军六十六师进抵余姚与六十五师会师,余姚解放,成为宁波市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县城。

      第二天,沿杭甬铁路旧基改建的公路急进的第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在上午9时解放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

      5月25日凌晨,浙东历史名城——宁波解放。

      同一天,第二十二军六十一师一八二团进驻江口镇,一八一团从溪口南面直插奉化县城,敌一部退往象山,奉化解放。

      5月26日,镇海解放。

      7月3日至9日,第二十二军和第二十一军六十一师发起了著名的宁象战役,经过7天的激烈战斗,7月5日解放宁海,7月8日解放象山,到9日上午,象山半岛已全部被解放军占领,象山半岛全部解放。至此,浙东大陆全部解放。

      8月20日拂晓,六十四师一九○团全歼登陆之敌,胜利完成了解放大榭岛的光荣任务。

      1950年5月17日,人民解放军经过浴血奋战,舟山获得解放。

      每一个纪念日背后,都有许多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有无怨的付出,有壮烈的牺牲。在采访过程中,当那些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亲历者们讲述当年的硝烟往事时,总会饱含深情地提到另一些英雄的名字,而那一些人早已长眠于地下。

      在市民政局保存的名单上,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宁波籍英烈共有994名,牺牲在宁波战场上的外地籍烈士共有130名。当然,这是指有名可查的,还有许多人的名字,因为战争的紧张残酷,因为种种人事变迁,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可是,一种精神却穿越了时空,绵延到战后的和平年代幸福岁月,经久不衰。

      “我们是光荣的革命党员和革命部队中的工作同志,我们要在牢中,用我们的行动和歌声,把高贵的精神和品格尽量地传播出去,因此,请千万相信我们……”这是1949年春反“清剿”斗争中朱敏等烈士牺牲前偷偷写在香烟壳纸上的狱中书,铮铮誓言写出了一代人的赤子之心。

      让我们记住这些话,记住他们,每一位牺牲者都永垂不朽。

    (原载2009年5月25日《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