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专题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有一种怀念与岁月同在
  • 阅读:
  • 时间:2009-05-25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前言

      5月25日,这是甬城一个不能忘却的纪念日。
      60年前的这一天,历经沧桑的宁波终于迎来了解放,迎来了充满阳光和幸福的和平。
      为了缅怀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前不久,我们和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宁波市档案局联合推出了一个“说说阿拉家里的光荣事”的特别策划。
      让我们非常开心的是,这个活动得到了读者朋友的热烈响应。短短三个星期,有关于此的来电来信众多。而且,参与者的范围大大拓展,除了我们计划邀请的革命家庭的老同志和英烈后人,更有很多的普通市民朋友……
      说亲历,道故事,相聚一堂叙述心中的思念……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间,有多少人与事湮没在了时光的流转里,可让我们深深感动的是,在宁波的大街小巷,关于解放的那一份怀念与记忆,却依然如此的执着与清晰。
      战争远去之后的和平岁月,铺展着、延伸着种种幸福的感觉。因为幸福,不能不让人对那段缔造幸福的日子有着很多的思念、感激与崇敬。
      整整60年了,但有一种怀念、追忆与寻觅,始终与岁月同在,与这座城市同在。

      特别档案

      
    市民政部门有一份名单。上面记载有解放时期牺牲在全国各地战场上有名可查的宁波籍英烈的名字,以及这些英烈的性别、出生年月、参加革命时间、参加共产党或共青团时间、工作单位、牺牲地点时间和简要事迹。
      至1983年,载入这一名册的解放战争时期宁波英烈已有994名。
      这994名烈士中,班长和战士627名,地师级干部2名,省军级干部一名,还有“秘密工作者”20名。
      宁波籍英烈参加了当时大部分的解放战役,有牺牲在辽沈战役的东北战场的,也有阵亡在淮海战役的山东战场的,还有倒在离家乡一箭之遥的天台战场的。
      市民政部门对这些烈士的籍贯作了一个特别统计:余姚是革命老区,因此牺牲的烈士也最多,紧随其后的是慈溪和鄞县。这三个地区的烈士占目前已知解放战争宁波籍烈士总数的一半。
      在这一革命烈士名录里,还附有一份牺牲在解放战争宁波战场的外地籍烈士名单,上列130位烈士名字。这些烈士中的大部分是在1949年7月的宁波宁象战役中牺牲的。他们中有很多来自山东。
      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宁波战场上牺牲的外地籍英烈其实不止这些。其中,有不少因当时直接报告了英烈家乡的民政部门而未在宁波登记入册,还有一些因战事的紧张和残酷,就地掩埋,再后来因人事变迁而无法查证,成为了无名烈士。

      穿越时空的寻找

      每一个牺牲者都永垂不朽。
      尽管他们中有许多人的名字至今仍无法查实,但后人没有忘记他们的不朽功绩。
      于是,寻找烈士,真实还原他们的历史,成为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成了一种铭记的方式。
      这6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烈士亲友、烈士战友、党史研究人员、热心群众投身到宁波的寻找烈士足迹的行列中。他们在宁波市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用不舍的追寻表达着对烈士最深的爱和牵挂。
      烈士如若在天有灵,相信他们一定能从每一个寻找者的脚印里,感受到这些真诚的思念与祭奠,感受到一份深切的敬仰和缅怀。

      
       从未见过面的父亲
       是儿子心中永远的丰碑

      对于余姚65岁的黄利群老人来说,寻找父亲牺牲的足迹是他今生最大的愿望。
      60年前的一天,黄利群出生才三天,他的父亲、原新四军三五支队游击队员黄兆江就告别家人,与守候在门口的几个战士一起消失在茫茫山野中。从此,父亲再没有回来。
      解放后,母亲和他接到了一纸革命烈士证书。
      在黄利群的记忆里,没有留下父亲的任何印象,但他对英雄父亲的思念却依然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
      母亲对他说,父亲没有留下遗物,那怕是一个纸条。只有“利仁”这个名字是父亲出门前取的。父亲告诉母亲,利仁的意思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黄利仁是外公外婆一手养大的。因为生活所迫,他后来又回到了在上海做保姆的母亲身边。
      1970年,黄利仁下乡插队回到了老家余姚开元乡。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的名字竟在当地家喻户晓。
      村民们告诉黄利仁,父亲黄兆江1942年就参加了革命工作。还说,父亲个子不高,却特别胆大勇敢。
      父亲的战友、慈溪周巷镇供电所前所长赵志棠告诉黄利仁,父亲在渡江战役中冲锋在前,不幸被敌人的一发子弹打中,肠子都流了出来。
      黄利仁还在余姚马渚镇编制的《古镇马渚》中看到,父亲于1949年牺牲于渡江战役。
      但除此以外,黄利仁再也找不到任何有关父亲的文字资料和照片。
      为了心中的思念,也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样的先辈,黄利仁开始了40年的漫长寻找。
      人海茫茫,要找到父亲曾经战斗的足迹谈何容易?但黄利仁始终没有放弃。每次只要有一点点线索,那怕是道听途说,他都会认真打听并核实。
      1982年,村里干部找到黄利仁,说他们在湖南长沙出差时,看到马渚籍烈士黄兆江的名字出现在长沙革命烈士公墓。不知道是不是他父亲?
      这条线索让黄利仁兴奋不已。他立即动身前往长沙,结果让他悲喜交加。喜的是公墓上的确有父亲的名字,悲的是除了名字,仍然没有其他信息和遗物。
      寻找只是为了铭记,而铭记却成了黄利仁一生前行的动力。
      在寻找的日子里,黄利仁始终不忘以英雄后人严格自律。他的妻子也以丈夫是烈士遗孤为荣。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生活上的大胜利。
      如今,他们已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女儿是一位医生,儿子在上海一家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儿女都是中共党员。
      “尽管找寻父亲足迹和遗物困难重重,但我可以自豪地告慰父亲,您的儿子没有给您丢脸。而且我们始终以您为荣。”黄利仁说。
      黄利仁还说,他会用一生的时间,继续追寻。
      【画外音】在宁波,不止黄利仁一人,在这样苦苦地追寻着烈士亲人的下落。市新四军研究会就曾接待过好几个,如烈士周翊康的侄女周姚琴,陈坤江烈士的遗腹子陈炳如、吴烨烈士的弟弟吴爱文......
      血脉相连的亲情让这些英烈的后人与亲属恋恋不忘地追寻。而且无论找到与否,他们都以全家拥有这样的先辈而自豪。
      

        老班长60年苦寻
      只为当年战友的生死盟誓

      一位当年曾经出生入死的老班长,用了整整60年时间,努力兑现着自己与牺牲老战友间的生死盟誓。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余姚被传为佳话。
      这位名叫褚玉轩的老班长是四明山晓云乡岩头村人,今年已88岁了。
      1943年,风华正茂的楮玉轩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三五支队。那时候,作为机枪手的他每天扛着机关枪,冲锋在前。
      和他一起参加革命的还有3位同乡———观海卫的马善春、大岚柿林的沈国顺、凤亭的傅长水。此外,褚玉轩还在部队里结下一位好友,名叫章樟根,嵊县人。
      楮玉轩回忆说,他们5个人一直在一起,有时候同一连,有时候同一排,甚至同一班。他们相互照顾,情同手足。休息时,一起在草地上摔跤练武。吃饭时,谁先去盛饭,必定把其他4个的饭也盛好。睡觉时打地铺,谁先铺,也必定把另外4个人的地铺都铺好。住在老百姓家时,他们抢着挑水、打扫院落。
      因为随时有牺牲的可能,他们在自己的内衣襟上写下了姓名、家庭地址和家中亲人的名字,同时盟誓:如果谁牺牲了,活着的人一定要为他给家里报个信,并去看望他的亲人。
      1947年2月,傅长水最先倒在了莱芜战役中。得知这个消息,楮玉轩和其他三位战友不知哭过多少次。
      1947年5月,马善春又在孟良崮战役中倒在了楮玉轩的眼前。楮玉轩至今还记得,那张仗打得异常激烈。当时,楮玉轩和马善春分别任班长和副班长。
      “开始进攻的时候,雨点一样的弹片突然落到了马善春的额头上。就那么一秒钟,他就倒下了。我抱起他,只见他满脸鲜血,无论我怎样大声哭喊,他始终不能醒来……”
      没过多久,沈国顺、章樟根也相继牺牲了。
      解放那一年,五位好战友中,只剩下楮玉轩一个,活着回到了家乡。
      从此,漫漫60载,为了那份生死盟誓,楮玉轩开始了自己的非常寻找。
      马善春曾经告诉楮玉轩,他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住在余姚城区县东街,门牌号为30。可楮玉轩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人。后来,楮玉轩打听到马善春的表兄弟消息,并听说,马家搬到了余姚镇落马园。楮玉轩又赶到那里,但还是没有找到烈士的亲人。
      楮玉轩又几次前往嵊县畚箕湾寻找章樟根的亲人,但也是没有下落。后来,他从新昌一位老战友处打听到,章樟根家已经没有亲人了。于是,他只好带着遗憾将烈士的故事告诉给了当地的新四军研究会。
      沈国顺、傅长水的家,楮玉轩也去了一次又一次,可都已人离楼空。
      年事渐高,完成烈士嘱托的心愿一天比一天强烈。每年清明,楮玉轩都会伤心落泪。褚玉轩说:“如果他们还活着,也许和我一样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了。可他们却长眠在了异乡,亲人们也许还在期盼着有一天他们能够回家。”
      去年年底,当地一位热心人听说了楮玉轩的心事后感动不已。他把老人的心愿写出来,发表在了《余姚日报》上。
      没想到,一周后,楮玉轩意外地得到了烈士傅长水的侄子的消息。老人的心愿,终于在87岁这一年实现了小小的一角。让他开心的是,现在过年过节的,傅长水的亲人们已开始特地祭祀和悼念自己这位牺牲的战友了。
      “傅长水的亲人找到了,可另外三个战友的亲人依然杳无音信。只要活着,我会继续寻找。因为这份生死盟誓重若千斤,我不能辜负!”
      【画外音】余姚老班长为了战友的嘱托,寻找烈士家人60年不放弃的故事让人泪下。
      据悉,当地民政局已协助老人,进一步找到了烈士傅长水的有关资料。这位英烈的名字现已被铭刻在肖东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傅长水烈士的父母早已过世。他90歲的哥哥今年上半年也故去了。去世之前,老人念念不忘60年没有音讯的三弟。因为一直杳无音讯,也因为三弟离家时沒娶妻生子,老人还早早把自己的小儿子过继給了三弟,就算是三弟后继有人。


      34位白发老人
      不遗余力追寻无名烈士

      在北仑白峰镇,有一群老人,他们中最小的60岁,最大的83岁。他们长年累月奔波在田间地头,只为寻找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英勇先烈。他们就是北仑区白峰镇新四军研究小组的34位成员。
      “60年前,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安乐,很多英烈倒在了这块土地上。其中,有一些因当时战事的紧张和残酷,就地掩埋,再后来因人事变迁无法查证,而成为了无名穴。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无名烈士墓已经被野草藤蔓掩埋。如果今天我们不抓紧寻找、整理、抢救,以后年轻人再来做这件事,就更难了。”新四军研究会北仑小组负责人郑通乔、金睦富、阮世友这样告诉记者。
      这3位老人的平均年龄已超过78岁。但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和那些为了解放牺牲的烈士,他们和小组里其余31位白发老人一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之路。
      寻找的过程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由于历史久远,地址变迁,有时候找一个烈士的牺牲地,就需要数个月时间。
      老人们根据档案所记录的只言片语,一个村一个村地寻觅往事。他们白天走访,夜里整理文字资料,常常没有休息日。其热情堪比年轻小伙子!
      2007年的一次寻访经历给老人们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那次,为了寻找一位无名烈士的墓地,老人们竟然冒着室外40多度的高温,翻山越岭了整整一个多小时,可登上山顶发现,墓地已经找不到了。“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有些无名烈士坟墓由于墓地改建,早已搬迁到了别处。”
      寻找之路尽管艰辛,但很温暖。老人们说,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像永发集团保险箱厂负责人胡小良,只要老同志们用车,他随时随地无偿提供。每次寻找到村里,村民也非常支持,有人出人,有力出力。
      2007年,阮世友因肺部肿瘤住院手术。可在医院,他仍念念不忘寻找工作。一出院,他立即投身一线。
      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会长沈宏康也曾多次鼓励他们。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耗资40余万元的白峰镇烈士陵园建起来了,刻有50多位烈士名字的纪念碑树起来了,罗德生烈士纪念亭盖起来了,林茂成烈士的塑像也建起来了。而且去年,镇里又添一个为解放战争而牺牲的18位无名烈士纪念碑……
      由于有了集中纪念的场所,这些年前来北仑缅怀英烈的人数逐年递增。2006年,有500多人前来扫墓,2009年达到了2000多人。
      据悉,下一步,北仑还将把通往烈士陵园的沙石路扩建成水泥路,以方便更多人前往缅怀烈士。
      【画外音】这些年,我市各级党史办公室以及有关党政部门和宁波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同志们为寻找、整理烈士资料,尤其是考证无名烈士墓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多次调查走访,了解烈士安葬地,寻找目击证人,为烈士树碑立传。
      截至2008年,全市已共有烈士纪念建筑设施72处。


      525名青年学生
      结伴为130位烈士找到亲属

      除了亲友、战友在寻找英雄先烈的足迹,如今的年轻人也义无反顾地擎起了纪念的大旗,走上了寻访先烈故事的道路。
      去年8月6日,象山中学高二年级的张凯莉打开日记本,工整而又认真地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从小学到初中,只有在清明学校组织的扫墓时才知道烈士这个概念。可是,这次的寻访却让一切变得如此真切。原来,我们触碰的那份感动是如此的沉重,我们想要揭开的事实又是如此地震撼人心。
      和张凯莉一样参与烈士寻访的,还有她的524名同学!
      2008年的暑假,525位学生分成140个小组,带着140个烈士的名字,踏上了寻访的旅程。
      说起这次寻访,不得不提到象山中学退休教师吴爱文。
      2006年,象山县决定对烈士馆进行大修,于是就委托这位为寻找烈士哥哥足迹奔波了半个多世纪的退休老师,参与烈士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不少烈士遗留在档案里的仅是只字片语。有的由于失去联系,多年来不见其家人前来祭扫。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搜集百余名烈士的资料谈何容易。为此,吴老师开始寻找自己的帮手。
      象山中学副校长黄佩鸿得知吴爱文的想法后深受感动。“每一个陌生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逝去的英雄,我们要让他们的事迹流传下去。”于是黄佩鸿在象山中学开起了动员大会,号召同学们报名参加寻访烈士的活动。没想到,短短几天,就有525名学生报了名!
      吴爱文的寻找队伍一下子壮大了!
      寻访的过程很艰难。虽然同学们一开始就做好了受挫的准备,但是种种困难仍然出乎意料。“当我们拿到好多烈士的家庭住址时,大家都傻眼了,这是哪里啊,从来没听说过。于是,我们就在网上搜,这可是当年英烈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寻找方法哦。可是,很多次,我们依然扫兴而归。”张凯莉说,这还只是困难的开始。有时,当他们几经周折找到一个地址时,又会发现只有一幢遗弃的老房子,里面空无一人。向村民打听,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多数人常常都没什么线索。
      寻访的过程一波三折。但欣慰的是,孩子们并不孤单。各地方政府、民政局、党史部门,甚至是烈士陵园、派出所等,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一个又一个新找到的烈士亲属和英勇事迹被记入吴爱文和孩子们的“寻亲日记”。“一个国家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但却不能忘记为她献身的人。我们应该让烈士的亲人得到安慰,让烈士得到安慰。”他们这样说。
      经过一个暑期的寻访,孩子们一共找到了近130位烈士的亲属,并搜集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因为住址的变迁等原因,目前还有10多位烈士的亲属没有找到。但是我们不会放弃,会一直寻找下去!”吴爱文和孩子们这样说。
      【画外音】象山石浦的花坟山上有一座美丽的烈士陵园。陵园正中的黑色屏风中,镶嵌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屏风下整齐排着七座烈士墓。“墓志碑”上铭刻着关于这些年轻战士的不朽事迹。
      这个烈士陵园也是当地的孩子和他们的老师们努力下建立起来的。
      这些孩子是象山新港小学的学生。是他们发现了这七个无名烈士墓,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当地居民发出倡议,呼吁大家共同出力,修缮了这些烈士墓。
      该校师生们还循着墓碑上的线索,渡海到高塘岛查询,并找到了当年的目击者,弄清了七位烈士牺牲和安葬的全过程。
     
    (原载2009年5月20日《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