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宁波解放60周年专题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恍若昨天的往事
  • 阅读:
  • 时间:2009-05-25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64师190团3营9连被指定为进攻宁波的先头部队,这个连的副指导员是华东三级人民英雄栗广成。

      当晚8时左右,栗广成率领部队从望春桥方向接近宁波西门。当时西门口有一座石桥,桥旁有敌人修建的碉堡,北斗河东岸还有敌人挖的壕沟。栗广成所在部队当即对敌展开攻击。副连长王道木带领战士们隐蔽开进到河边时,由于大石板铺的走道垫得不平,战士们踩上去后发出了“咚咚咚”的响声,敌人发觉了,并用机枪猛烈射击,班长邵永安和另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一排被迫撤了下来。

      在我方进行一阵猛烈的炮火还击之后,栗广成带领战士们再次向石桥冲去。与此同时,炮兵发射的炮弹准确地在敌人的阵地开花,已丧失了斗志的残敌不再抵抗,拔脚就跑,栗广成率领战士们很快就夺下了石桥。

      主力部队的第二场战斗发生在灵桥。5月24日下午4时,65师195团急行军进入市区。为防止敌人破坏灵桥,该团奉命用一小部兵力抢占灵桥,三营八连接受了这个任务。

      八连在甬江边搜寻到几只渔船,乘着漆黑的夜晚,从江北下白沙分数批全部抢渡甬江到江东。船靠岸后,担任突击任务的三排八班长刘长科带领突击组沿江南进,迂回包围了灵桥附近敌人占据的3座两层高的楼房。

      在机枪掩护下,突击队员迅速向前,活捉了敌人门哨,攻占了第一座楼房,接下来,又采取了连续爆破策略,用三包5公斤重的炸药掀翻第二座楼房的门楼。两座楼房攻下后,第三座楼里的敌人乖乖缴了械。

      此时,三营7连也在宁波江东面粉厂歼灭了一个排的敌人。

      该师后续部队随即开进市区,进驻了三江六岸。

      这个日子已过去整整60年了。

      岁月悠悠,冲淡了多少记忆,但是,在很多过来人的心里,那一段属于这个城市的历史中的诸多细节,却依然历历在目。

      这次活动,我们联合了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市档案局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座谈会,请来了原浙东游击纵队战士林言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65师的战士陈锡宪、陈富三,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永祥等老同志以及部分目睹解放大军进城的“老宁波”。

      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目击者的有关解放记忆。

      恍若昨天的 

      解放前夜

      解放军睡在哪里?

      解放军入城有严格规定——如对城市工商业、市政文化建设、名胜古迹、仓库物资以及一切公共建筑只许看管不许动用,只许保护不许破坏,空手进去空手出来等要项。

      根据入城守则,解放前夜,战士们连背包也没解开,是抱着枪,合衣躺在灵桥西头两侧的人行道上的。

      经过长途奔袭,战士们十分饥饿,但没有一人叫开商店和市民家要吃要喝。

      宁波不愧为四明山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对解放军非常热爱。25日,天刚刚亮,有许多学生端着一筛一筛的宁波特产——金团到桥上来慰问部队。

      根据部队入城守则的规定,是不能吃群众的东西的,但不管他们怎么婉言谢绝,学生们就是不肯把东西拿回去,后来一些战士还硬是和学生一起,把东西送回了学校。

      5月25日,也就是宁波解放的那天,64师190团3营9连副指导员栗广成与连里的几个战士从城外驻地来到宁波街上,想看看宁波这座江南大城市到底是啥样子。在一家小杂货店,栗广成看见有钢笔,于是高兴地掏出“北海币”(当时解放区发行的一种纸币)买了一支。

      然而一回到驻扎在城外的部队,他就听到了上级“进城不许买东西”的命令,这下栗广成懵了,他二话没说,马上回到城里退货,然而他忘记这支钢笔到底是在哪一家店里买的了,一连问了好几个店都不是。眼看天晚了,实在没有了办法。栗广成只得跑进一家小店,将钢笔交给他们,请他们帮忙找到那家店的店主,然后连钱也没有要就返回了部队。

      宁波市民

      当时的反应如何?

      5月24日下午,解放军进入江北岸。

      24日傍晚前后,全市店铺纷纷打了烊,一些大厂大店的前后门都堵塞了起来。这一夜,老百姓个个都躲在家里,不敢外出。

      25日清晨,一些胆子较大的市民,开始蹑向街头,向解放军的哨岗问长问短起来。

      当天上午,开门的商店还是很少。下午,开门的更少,差不多吃过中饭就关了店门。第二天,情况稍好,开门的商店渐多。原来在头一天,店主们都在街上观察动静,打听消息,见全市所有商店都未遭到抢劫,才放下心来。又见共产党的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入城后一律露宿街头,无一人进入商店或住宅,更感钦佩。

      部队进入宁波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时被当作奇闻传遍了全市。

      一位市民说:“我一早开‘牌门’(店门),发现穿黄衣服的解放军在打绑腿。解放军昨晚就睡在露天店门口。”还有一位市民回忆起来也是感慨万分:“我从窗门看出去,只见解放军走进墙门,都睡在屋檐下。第二天一大早,解放军打好铺盖行李,地也替阿拉扫得干干净净,连七石缸里的水也挑满了。我是出娘肚皮第一回碰着介好军队。”

      军服虽破、军容却齐,没有吵醒百姓的战士们,给老百姓留下了好印象,他们慢慢和战士唠起了家常。当时,他们问得最多的是“物价会继续涨吗”、“解放军对个体工商业有啥政策”等等。

      之后,宁波群众的爱军行动感人至深。27日,解放军一部进驻柴桥附近。霞浦镇有位老大爷将自己辛辛苦苦喂养的一头大肥猪送到了部队,该部领导几次谢绝,老大爷说:“同志们吃了猪肉劲头足,追赶敌人有力气,这是阿拉的心意。”霞浦小学的学生带着慰问信、鸡蛋等物慰问伤员和部队,鸡蛋上写着“吃了红鸡蛋,养好伤口回前线,杀尽那些顽固蛋”。

      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

      是怎么在城里出现的?

      25日凌晨,以三一中学党小组为核心的学联,发动组织了城区10所中等学校的2000余师生,敲锣打鼓,在市体育场集会,会后并举行了盛大游行。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几个人扛抬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和朱总司令画像。这是宁波人民第一次看到两位革命领袖的肖像。

      这画像出自一位名叫杨连昌的富有正义感的美术教师之笔。解放前几天,他已经花了好几个晚上在学校的一间小屋里画两幅伟人画像,一直忙到5月25日早晨。

      但是,杨连昌深夜瞒着家人偷偷赶制巨幅画像时,并不知道儿子杨少已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杨少了解父亲对他安全的担忧,所以从来没向他透露过自己的情况。

      这样,就在父子相瞒的情形下,杨连昌画了出现在宁波市的第一幅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

      第二天一早,杨先生的儿子和女儿出门参加了游行,而辛苦了几夜的他却支持不住了,只好在家休息。

      当时的公务员

      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当时的南下干部工作队称得上是公务员了。刚解放那会儿,这些公务员可都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首先是吃的问题。有一次,伙房想改善下生活,做了宁波的海鲜——螃蟹,不知是北方的炊事员不会做螃蟹呢,还是北方战士肠胃不适应?结果全体拉肚子,上吐下泻,幸亏部队卫生部门和当地医生及时治疗,第二天未出大事。

      回忆解放那段日子,酱豆腐让张永祥老人记忆犹新。当时,张永祥担任军管会的行政处供给科长,承担部队的供养与解放宁波后的后勤保障工作。解放军走进宁波城时,身上都背着一小袋米,米饭供应不成问题,但是下饭的菜呢?这给当供给科长的张永祥出了个难题,幸好张永祥十分熟悉宁波,他来到鼓楼,向那里的一家“南昌酱园”买下了店里的酱豆腐。

      除了吃不好饭外,交通也是一个大问题。当时百废待举,整个政府大院不仅没有一辆小车,甚至一辆自行车也没有。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走路出去办公的。白天,政府大院基本没人,大家都下乡做组织工作去了。到了晚上,政府大院一片灯火辉煌。大家一般都工作到晚上9点以后才休息,而且基本都睡在办公室,睡的是硬板凳,上面铺些稻草和棉布。印象最深的是,半夜领导还经常查铺,顺便帮他们盖被子,很多老同志“现在想来心里还暖暖的。”

      张永祥说,宁波解放后,还有更艰苦更艰难的工作,那就是保卫宁波、建设宁波、繁荣宁波。当时的宁波破破烂烂的,从江北到海曙都是破旧的民房。最高的建筑就是江北的工商银行,6层楼高,与天封塔、鼓楼成了当时宁波的三个最高点。大的工厂只有三家:和丰纱厂、面粉厂和发电厂。发电厂每天只能发几万度电。“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但当时的江厦街却已被蒋介石的飞机炸成一片瓦砾。

      张永祥说,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而且所发的津贴很少,同志们开玩笑说,买了肥皂就没钱剃头,剃了头就没钱买肥皂。很冷的冬天,也能发到一条被子,2斤半的旧棉花,盖着冷得不行,于是就有人将报纸垫在床单下御寒。

      “但那时候,大家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涨,建设新宁波的革命理想冲淡了生活上的艰苦。”(金晓东)

    (原载2009年5月20日《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