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史编研
  • 党史编研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浙东曙光——宁波解放纪实
  • 阅读:
  • 时间:2010-03-12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清晨,灿烂的朝阳照耀着浙东名城。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激动时刻:上午8时,2000余名中学师生整齐列队,在激扬的鼓乐声中进入宁波体育场。游行的队伍高举着毛泽东主席画像,拉着一条条鲜红横幅,挥动着一面面五彩小旗,翻身了的人们无不沉浸在解放的喜悦之中。宁波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诞生,这片曾经孕育古河母渡文化、又饱经沧桑的土地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宁波的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难,敢于牺牲,浴血奋战的结果,是无数革命先烈同仇敌忾,宁死不屈,前赴后继的结果。

                                      黎明前夜的战斗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内战的阴霾密布。为防备和制止大规模内战,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主动提出让出包括浙江在内的南方8个解放区,将部队撤至陇海路以北和苏北解放区。1945年9月20日,中共华中局转发了中央当日关于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北撤的电令。为了全国的和平大局,从9月30日起,在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的率领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万余人和党政机关及地方工作人员5000余人,含泪告别血肉相连的浙东父老兄弟姐妹,开始分批渡杭州湾撤至苏北。

        国民党趁浙东新四军北撤之机调集大批武装长驱直入,企图一举消灭浙东革命力量,反动派对中共领导下的原浙东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清剿”,给浙东军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坚持浙东斗争的党组织一度改党委制为特派员制,在国民党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开展了艰苦的反“清剿”斗争。他们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在大山区,依靠群众,分散隐蔽,避敌锋芒,有效地保护自己,并建立了各种游击据点;在平原区,根据党的白区工作方针,以公开职业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从而,保持了党的旗帜,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再次对浙东四明山区,发动了大规模、长时间的武装“清剿”。在浙东坚持敌后斗争的党员干部根据中共华中分局和上海分局(后改为上海局)的指示,开始了由分散的隐蔽斗争转入公开的武装斗争的重大转折。1947年1月,上海分局在上海召开关于浙东工作的会议,确定了浙东党的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决定建立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简称浙东工委;次年1月改建为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浙东临委,领导机构设在四明地区)。同月,中共四明工作委员会(简称四明工委)成立。各县也逐步取消单线联系的党的特派员制,恢复了党委制。根据正面战场敌我力量的变化和中共中央2月1日作出的《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浙东以及四明地区的党组织加快了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反蒋武装斗争和群众斗争,恢复游击根据地的进程。5月15日,四明工委将分散的小型武装集中起来,在慈(溪)南(今余姚)草茅庵山上,召开“重建四明主力武装”大会,部队番号为第四中队,为利用抗日战争时期“三五支队”在群众中的威望,向群众宣称“北撤的部队回来了”,对外则称“三支二大第四中队”。此后,在浙东工委、临委的领导下,四明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在同国民党军队开展的游击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48年底,随着四明地区游击战争的深入发展和上一年浙东行政公署四明特派员办公处(简称四明特办)以及县、乡各级政权的建立完善,浙东游击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逐步成为南方七大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的重要区域,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革命火种,已经在浙东大地燃起熊熊烈火。从而,为南下解放军解放宁波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1月中下旬,浙东临委在新昌回山村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浙东胜利前夜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决议,提出浙东总的斗争方针是,根据全国的新形势,“更加有规模的、大胆的向浙东敌人开展军事上与政治上的进攻;更加有规模的大刀阔斧发动群众;大大扩大与巩固浙东解放的地区;更迅速的削弱浙东反革命力量,壮大浙东革命力量;更直接的准备配合大军争取浙东全部解放之日早日到来,并开始为胜利后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准备。” 根据会议决定,浙东临委于1月28日正式宣布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成立,司令员马青,政治委员顾德欢,副司令员刘发清,参谋长张任伟,政治部主任诸敏,下辖6个支队。从此,浙东地区有了统一的军事领导机关,形成了浙东地区的主力部队,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渡江南下,有力地推动了浙东地区国民党统治加速崩溃的进程。

        浙东临委扩大会议后,在历经了上述隐蔽坚持、武装斗争、正式建军三大阶段的浙东军民既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又经受着严峻的考验。1月21日,蒋介石以“因故不能视事”为名,宣告“引退”。蒋介石被迫下野后,次日即到老家奉化溪口,继续在幕后策划指挥内战。为了给其“保驾”,在国民党总统府第三局局长俞济时指挥下,成立了溪口保安司令部,先后调集第八十五军,交警第九、第十二总队,青年救国团等大批军队布防溪口外围。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之下,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于2月10日一度攻克天台县城,歼敌300余人,此战在政治上以及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月17日,又解放三门县城,使这里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县城。在此期间,四明地区的革命斗争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1月28日晚,正是农历除夕之夜,四明工委和四明特办在姚南举行由干部、党员和各界代表共同参加的联欢会,畅谈胜利形势。次日即正月初一,又召开万人大会,庆祝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迎接解放,会后演出文娱节目。驻余姚梁弄的国民党部队,虽有所闻,但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四明武装主动出击,捷报平传。1月11日,四明主力武装在慈南伏击国民党浙江第二行政区监察专员吴求剑率领的专区独立营和浙江省保安司令部800余人,毙敌20余人,俘10余人,并缴获一批武器弹药。2月3日,第二游击纵队第五支队一部伏击姚南茭湖据点敌人,巧妙俘虏余姚县保警队连长等4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并烧毁敌碉堡。

        但是,国民党军事力量在浙东的增强,毕竟使局势骤然紧张起来。2月中旬开始,四明地区形势出现了暂时的曲折,经历了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国民党为了保护蒋介石的安全,对四明游击根据地发动了最后一次“清剿”。在俞济时督促下,浙江省保安司令部调集7个营,由二区专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吴求剑指挥,对山区发动疯狂“扫荡”。2月12日,二区所属9个县的保警队奉令到达指定地点,从2月14日起对山区实行严密封锁。同一天,四明工委发出反“清剿”、反封锁指示,号召四明全党、全军为保卫群众利益,夺取最后胜利,解放四明而斗争,渡过胜利前夜的最后难关。2月20日至25日,四明工委召开会议,传达贯彻浙东临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研究分析四明地区形势,并制定四明的工作方针:主动的积极的开展军事、政治攻势,粉碎敌人的“清剿”和封锁,壮大自己力量,做好各项准备,配合大军南下。四明地区的第二游击纵队第五支队化整为零,以班排为单位,依靠群众,在山林间与敌人周旋,伺机伏击小股敌人。各县区干部和群众一起,沉着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各县地方武装,根据四明工委的指示,积极向平原区及敌人据点进行袭扰,寻机破坏其交通和通讯线路。许多干部在斗争中表现得非常英勇,朱敏、萧章、陈辉、徐角方(女)等4名年轻的民运干部不幸被捕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活埋于余姚中村。和解放战争时期英勇捐躯的浙东第二游击纵队600余名指战员一样,牺牲在黎明前的烈士们,用热血和生命展现了对人民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

        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浙东,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华东局的指示,浙东临委于4月上旬至中旬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浙东当前的工作方针和部署,并于4月21日作出了《关于接管城市的准备工作的决定》。就在同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蒋介石,深感大势已去。4月25日,蒋介石从奉化溪口到宁海县西店乡,乘太康号兵舰黯然逃离浙东。5月5日,四明工委在姚南大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浙东临委扩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大军渡江后的工作。会后,四明工委主要抓好迎接南下大军和保护城市等各项工作。

        首先,建立城市工作机构,开展城市工作。四明工委成立城工部,各县也设立城工科,配备熟悉城市情况的干部负责这项工作。城市工作的要求是:安定人心,维持秩序,保护城市各项设施,以便大军到来后接管。他们普遍给各县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写信劝导其认清形势,保护城市;同时组织工人、学生护厂、护校,并积极争取地方代表人物的支持。在城市调查方面,城工部拟定了城市工作调查提纲和要点,调查内容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14个大项,并编写城市调查资料,供接管人员参考。

        第二,整理内部,培训干部,以适应接管城市的需要。根据浙东临委关于在十天至半个月内以“以突击精神完成整理内部,学习政策,加强纪律性”的指示,四明工委迅速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贯彻落实。第五支队在军事行动的间隙,进行短期突击整训,一面学习政策,加强纪律性;一面继续提高战斗意志,克服在胜利形势下产生的各种不良倾向。各县也组织县、区地方武装及区乡突击进行学习教育。四明工委和各县还举办城工干部培训班,吸收各地知识青年参加,并抽调部分干部作骨干,学习城市政策、工商业政策和城市纪律等。

        第三,筹集粮食、柴草,成立支前办事处。5月15日,四明特办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县、区、乡突击筹集大米200公万斤,以备南下解放军两个月的需要。5月21日,四明地区成立支前办事处,协助南下大军解决供应、交通、运输等问题。

        第四,号召群众慰问南下解放军和踊跃参军。各地积极组织群众欢迎队伍,练习舞龙舟、跑马灯,用民间曲调编成各种说唱。许多县乡群众准备了猪肉、黄酒、香烟等慰问品,乡妇女会还布置每户做一双布鞋慰劳大军。同时,各地群众纷纷要求参军,各县、区地方武装迅速扩大,为解放后建立县大队、区中队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四明工委通过中共党员组织宁波工商界知名人士建立了应变组织,动员交通警察和救护人员维持地方秩序,配合解放军接管宁波。工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也以各种方式开展保护工厂的斗争。宁波城区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学生,则积极开展了护校斗争。四五月间,第五支队还多次袭击了国民党逃兵和残余;四明工委还策动和接收了国民党青年救国团第九支队800余人、驻余姚盐场两浙盐务税警230余人两支国民党部队的起义。至此,浙东四明大地已初露黎明的曙光。

                                      解放大军的东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之后,各路野战大军以摧枯拉朽、风卷残云之势,继续向大西北、大西南、华南、华东沿海等地进军。一时,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溃不成军,狼狈逃窜。但也有一些国民党残敌依托有利地形、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企图作垂死挣扎。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胜利渡江后,奉命实施战略追击,挟雷霆万钧,似排山倒海,昼夜兼程,长驱江南。该兵团解放杭州后,其第二十二军于1949年5月16日从杭州三墩镇出发,沿杭甬公路,开始进军浙东征程,旨在扫清残敌,接管宁波、余姚等城市;同时,其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则与第二十二军协同,向新昌、嵊县、奉化地区进击。

        经过强行军,第二十二军于5月17日到达萧山,18日到达绍兴。19日拂晓,所属第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师和军机关及直属部(分)队均抵达曹娥江西岸。经侦察查明,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及其地方武装一部已逃往舟山,负隅顽抗的主要是敌第八十七军(代号长江部队),军部位于宁波,其第二二○、二二二师在新昌、嵊县、奉化、宁海、象山等地;第二二一师分驻宁波至上虞百官一线。当面之敌为六六三团和海防大队,沿曹娥江设防,防线长达25公里。敌人把江上所有船只凿沉于江底,还强迫老百姓抢修江岸工事,企图依托曹娥江阻止解放军前进,以掩护其主力逃窜。经过积极搜集船只和仔细渡江准备,21日拂晓,在夜幕的掩护下,利用敌江防之隙,第六十五师一九五团首先成功突破防线,巧渡曹娥江,并俘敌220余人。

        22日凌晨,第二十二军分两路向余姚进击。一路是第六十五师向上虞丰惠镇方向攻击前进,准备先歼灭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团。当该师抵丰惠镇时,国民党守敌已弃城东逃,其先头一九三团在追击中全歼敌六六三团一个连,俘敌连长以下40余人。上虞解放后,该师即向余姚城挺进,其一九五团夜间进入县城时俘敌自卫总队90余人。另一路是第六十六师沿杭甬铁路旧基向余姚攻击前进,其一九六团在途中遭遇敌土顽(当地顽固的反动武装)一部,经过战斗,俘敌90余人。浙东人民早在盼望解放大军的到来,当时在绍兴的四明工委领导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员通知中共余上县工委,准备粮食、副食品和军用地图,迎候南下解放大军。22日上午10时许,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与第六十五师先头部队一九三团,在姚南附近胜利会师。双方指战员热烈握手问候,互道辛苦,许多人兴奋得流下了热泪。附近群众闻讯,送来粽子、鸡蛋和茶水等热情慰劳亲人解放军,为解放大军向余姚城前进加油鼓劲。23日晨,第六十六师一九六团抵达余姚,与22日晚上先期到达的第六十五师一九三团在余姚城关会师,余姚解放。余姚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县城。

        解放军占领余姚后,敌均退至慈溪、宁波地区。其中,在慈溪龙山有敌第二二一师六六二团。5月23日,第六十五师一九五团击退了该阻敌。24日清晨,第二十二军分三路从余姚向宁波进击。第六十六师沿铁路旧基以北三七市、二六市、汶溪市向宁波东北插进,以切断甬江航路,其先头一九七团及师侦察连在慈溪以北山地俘敌数十人,进至骆驼桥又歼敌一个警戒连,俘敌百余人;第六十五师沿铁路旧基向慈溪疾进,其一九五团在慈溪东山、西山遇敌六六三团三营及土顽一部,该团迅速展开炮火,主攻部队勇猛战斗,迫敌一个连缴枪。上午9时,该师占领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慈溪解放。下午15时,该师进达宁波江北地区,后遇敌一部破坏新江桥以抗击,一九五团即组织部队从白沙渡江插入江东区,直取灵桥,俘敌一个排,另有一汽车排带汽车18辆投降,已退入江东区之敌则仓皇向穿山方向溃逃;第六十四师沿铁路旧基以南向东南直插,黄昏抵达宁波西关,该师一九○团于晚上22时攻入市区。一九一团插向宁波西南截击逃敌,全歼一个县自卫总队,俘敌保安团正副团长以下240余人。

        5月25日拂晓,以第六十五师一九五团与第六十四师一九○团在市区的会合为标志,浙东的历史名城——宁波解放。解放大军势如破竹,一路穿越枪林弹雨,先南下后东进,可谓历尽艰辛。从杭州出发进军浙东途中,虽然连日阴雨,部队仍然保持旺盛情绪,克服连续行军作战的疲劳,为了截击逃敌他们曾经冒雨一日行军跋山涉水近百里,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进城后,因长途奔袭而疲惫的官兵严格执行政策纪律,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夜间就在宁波城区路边休息。清晨,宁波市民为解放军严明的组织纪律和秋毫无犯的军风所感动,纷纷沿街送茶送水,问长问短,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一片军民欢乐鱼水情的感人场面。宁波解放后,除第六十五师一九四团担任市区的警戒任务外,第二十二军主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敌。

        此前,敌第八十七军军部已逃至镇海,正抢夺商船民船下海逃窜,其第二二一师残部则由宁波东逃至穿山半岛,准备乘船逃往舟山。第六十六师主力由江北、一个团由甬江沿岸向镇海攻击。第六十四师则沿宁穿公路向东攻击。25日下午,第六十六师一九八团进至镇海城西,歼敌一个排。26日,镇海解放。敌于26日晨由海上逃窜,一九八团追俘80余人。该师一九七团于25日下午渡过甬江,进逼小港镇并控制该地区。次日,该师师指率一九六团渡过甬江集结,以配合第六十四师攻击穿山之敌。第六十四师于26日夜集结宁波以东地区,27日协同第六十六师一九六、一九七团进占宝幢、横溪地区,继续向穿山攻击前进,并在郭巨一带歼敌一个警戒营,又俘敌百余人。28日,第六十四师两个团由西向东攻击,断敌退梅山岛之水路,第六十六师两个团由柴桥东西地区向南攻击。另以第六十五师和第六十一师各一个团由第六十五师统一指挥,亦由西向东攻击,准备重兵合围三山、昆亭村。29日早晨当解放军进至预定地区时,敌均已趁夜间大雨乘船逃离。在追击中,敌宁波自卫总队7个大队共700余人投降,敌主力大部逃向象山及舟山。至此,穿山半岛战斗结束。在近10天的连续作战中,第二十二军先后解放了上虞、余姚、慈溪、宁波、镇海等城市和沿途广大市镇乡村,以全军伤亡380人(其中阵亡38人)的代价,共歼敌3719人。

        在此之前,新、嵊、奉地区之敌第二二○、二二二师在第六十一师进击的巨大压力下,均向象山半岛收缩。由于蒋介石长期推行反动政策,杀害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解放军指战员对他怀有刻骨的仇恨。中共领导人预见到解放军进入奉化溪口后,极可能发生砸烂蒋家宅院的行为,早在5月6日,毛泽东在给第七兵团谭震林等领导人的电报中就明确指示:“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担负解放奉化的第六十一师,在征战途中就进行了反复的说服教育,5月25日上午进驻溪口镇后,严格纪律,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当天,第六十一师一八二团进驻江口镇,一八一团从溪口南面直插奉化县城,国民党军队一部退往象山,奉化解放。

        宁波解放之初,面对舟山群岛和象山半岛的国民党顽固军队,第二十二军抓紧巩固后方。各师克服暂时困难,除以一部担任城市警备,防止敌人窜犯,以主力部队控制沿海各要点,积极构筑工事,并集中一定力量剿灭境内的残余匪特,还加紧进行各项军事和政治训练,随时准备发起宁(海)象(山)战役,首先歼灭浙东陆上敌人。6月30日,第七兵团根据中央军委和第三野战军的战略意图及浙东战场的形势,向第二十二军下达了“发动宁象战役,向象山半岛进军,解放浙江最后一块陆地,为彻底消灭国民党在浙境的残敌和解放舟山群岛创造条件”的命令。同时,还命令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归二十二军指挥,由西向东配合二十二军对宁象地区发动进攻”。

        象山半岛位于宁波之南,中间以象山港相隔,山地居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敌第八十七军前指驻石浦,其第二二○、二二二师和交警第九总队、浙东行署俞济民部等分驻宁海、象山。同时,在舟山群岛的敌人有6万之众,必须防止其策应。解放军各参战部队按照预定计划,7月3日均由驻地出发,5日夜开始向象山半岛之敌发起攻击。第六十一师自天台东进,其一八一团和一八三团于5日夜21时包围了宁海县城,23时开始攻城,与守敌六六五团激战,一举占领该城,俘敌200余人,宁海解放。天亮后该师继续追击逃敌。第六十五师一九五团自奉化下陈村出发,翻山越林,一夜强行军35公里,于6日拂晓前连续攻占数个敌一线阵地,像一把尖刀直插至宁海桥头胡敌六六○团背后,毙伤敌一部,俘敌500余人。该师一九三团在宁海长盼岭与敌遭遇,取得了两个营兵力全歼敌交警第二大队240余人的战果。

        宁海城、桥头胡等地被解放军攻占后,国民党守军全线溃乱,仓皇向东撤退。越战越勇的解放大军,奋起直追。7月6日晚,第六十一师占茶院镇、沥洋街,第六十五师占西周镇。7日晚,第六十一师占泗州头,第六十五师进至墙头镇。8日拂晓,象山县城解放。第六十四师亦于7日晚渡过象山港,8日占领珠溪镇。8日晚,第六十一师向五龟山、南盘山发起攻击,击溃敌二二○师,俘获200余人;9日上午,占领昌二二二师师部所在的昌国卫以及交警第九总队、浙东行署俞济民部所在的石浦,残敌从海上逃走。国民党 “两浙盐务税警总队”800余人缴械投降。至此,宁象战役胜利结束,浙东大陆全部解放。整个战役共歼2000余人。第二十二军这支早年曾受到陈毅称赞的人民军队,和久经考验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一起,又在浙东大地上为自己的军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当解放军主力指向宁海、象山之际,舟山之敌以4个团的兵力向镇海、穿山等地登陆窜扰,企图钳制解放军兵力,掩护象山半岛之敌乘船逃窜海岛。7月9日上午,敌第八十七军第二二一师两个团乘军舰、轮船8艘,在镇海西北的龙山登陆,遭到第六十六师一九七团九连节节抗击。军部即调第六十六师一九七团及第六十五师一九四团增援。10日上午,占领蟹浦及西南小南山之敌,与一九七团七连稍有接触,即在敌舰炮掩护下撤退。停于镇海口外的敌舰4艘,也于9日上午在飞机的掩护下炮击解放军的阵地。下午15时,敌第一○二师三○四团两个营乘帆船10余只突然在长跳嘴登陆。在该地警戒的第六十六师一九八团一个班顽强阻击,连续打退敌三次冲锋。黄昏后,该团组织5个排反击,毙伤敌120余人,俘30余人,残敌溃逃下海。9日晨,驻大榭岛之敌第七十五军一个班曾乘小船窜窥穿山镇,被解放军击毙2人后逃回。10日下午,又有敌一部由小门村登陆,第六十四师一九○团即组织反击,歼敌30余人。此后,敌人由于惧怕继续被歼,不敢再派部队登陆骚扰。

        第二十二军进军浙东,第二十一军进军浙南的同时,第三野战军主力进行上海战役。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崇明岛解放。至此,历时一个多月的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原先盘踞在苏、浙、皖及赣东、闽北地区的一部分国民党军残部仓皇撤向闽南及东南沿海诸岛屿,经过编并,统由东南军政长官陈诚指挥,重新组织防御,企图通过控制东南沿海地区及近海岛屿,屏障台湾,待机反攻。其中,在舟山群岛,驻有刚从杭州、宁波、上海战败逃到这里的4个军13个师6万余人,并配有航空大队和海防部队。他们秉承蒋介石的旨意,竭力作垂死挣扎,不时派遣特务或小股部队,袭扰解放军和宁波居民,并派遣飞机轰炸宁波城区。对宁波军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7月24日,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在宁波主持召开作战会议,传达中央军委和第三野战军关于解放舟山群岛的命令,并确定了首先依次攻占外围岛屿,尔后攻占舟山本岛的逐岛作战的方案。在这之前的7月19日,第二十二军下达指示,要求着重船只搜集,水手训练及海战常识教育。20日,召开侦察会议,专题布置侦察工作。之后,于27日建立战勤指挥部,战备工作全面启动。8月12日,该军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第三野战军和第七兵团关于先攻打大榭岛的指示,研究作战方案。

        8月18日下午18时30分,人民解放军渡海第一仗——大榭岛之战打响。以第六十四师全部、第六十六师一九六团,军山炮团首战攻克大榭岛,由第六十四师一九○团并附一九六团二营担负主攻突击,在大炮火力的支援下,百余小船齐发,指战员奋力划桨,15分钟即突破敌前沿阵地,先头部队抢滩登陆后,分三路向岛上敌守军发起猛烈进攻。19日拂晓,攻占了大榭岛的主峰——七顶山,全歼敌第七十五军第十六师四十八团和四十六团两个连。期间,第六十四师一九一团攻击了穿鼻山、外神马山之敌,保证了一九○团右翼的安全。19日晨,舟山敌舰5艘,装载敌第七十五军第六师十八团,在5架敌机的掩护下,从大榭岛北部实施反登陆,并占领了部分滩头阵地。第一九○团采取“诱敌深入,尔后攻歼”的战术,于黄昏后集中火力,将敌压缩在4个进退无路的小山上,再部署火力压制反击,到20日拂晓结束战斗,全歼敌十八团登陆之敌。至此,大榭岛战斗胜利结束,此战共歼敌1448人,第二十二军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共伤亡121人。特别是在攻打大榭岛的第二天,刚出席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大会回国的华东战斗英雄、一九五团“洛阳营”营长林茂成,在大榭岛附近海面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5岁。华东军区及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和政治部特向全军发布讣告,《麓水报》迅速刊登了第七兵团和第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军等首长的唁电。

                                      浙东名城的新生

        宁波解放后,为了切实巩固后方,宁波军民迅速展开了对刚刚解放地区,重点是城市的军管工作。宁波地区并非一般地区,蒋介石的老家奉化近在咫尺。国民党虽然失败了,但其反动影响是不能一下子完全消除的。特别是一些国民党的散兵游勇、青红帮的残余势力及当地的地痞流氓,乘机浑水摸鱼,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他们有的自称这军那军、这党那党,伪装革命,企图乘乱潜伏下来,执行所谓“应变计划”;有的大造谣言,煽动人民群众与中共对立;还有的甚至胆敢持枪上街,抢劫物资。因此,早在1949年5月19日,第二十二军政委丁秋生就在绍兴召集浙东临委和四明工委领导同志,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命令。同日,宁波市军管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召开,通过了《关于军管会的组织任务及在领导上掌握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号召解放军干部、宁波地方干部和随军南下的干部不要计较个人的名誉地位,一切都以把宁波的工作做好为原则,为新生的宁波而奋斗。

        解放军进入宁波后,为接管城市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建立组织、调配干部,健全工作制度和对宁波市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宁波市军管会于5月28日发出第一号布告,正式宣告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有871人组成。其中,第二十二军(主要是军机关)抽调292名干部,南下的地方干部414人,当地坚持斗争的干部165人。军管会主任由第二十二军政委丁秋生担任,原浙东临委书记顾德欢任副主任,下设政务、文教、公安、军事、财经、工业(职工)、房产(未设立)和警备司令部,第二十二军军长孙继先任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在随同部队南下的一大批来自解放区的北方干部与坚持浙东地区工作的本地干部会师宁波后,为了搞好团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遵照中共浙江省委的有关指示,宁波市军管会于5月底在民光电影院举行了南北干部会师大会,庆祝南下干部与当地坚持斗争的干部胜利会师。丁秋生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他指出,南北干部各有所长,今后要长期合作共事,需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齐心协力地做好接管宁波、建设宁波的工作。会后,各县也都举行了3至5天的会师会议,研究落实南北干部会师大会精神,南下干部与当地干部互相介绍了情况。从此,南北干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一起开始了接管宁波、建设宁波的工作。

        遵照中共华东局“各按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渐改造”的方针和浙江省委“宁缓勿急,稳步前进”的指示精神,宁波市军管会分政务、军事、财经、文教、公安五大系统,完整有序地对城市进行接管。城市接管工作在解放初期3个月内集中进行,到8月底,共接管国民党鄞县县党部、县政府、县参议会、县警察局、城区8个镇公所房产13.2万平方米,以及海关、税局、银行、公立学校、医院等76个单位,各类职员4500余人。对被接管的旧职人员,是官僚分子的,一律清除;是经济、医学、机械工程、大企业工厂等技术人才、专家及专门管理人才,原则上都留用;是杂务人员的,原则上留用。对留用人员,都要其接受思想教育。

        5月2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浙江省第二地方委员会正式成立(11月,改称中共宁波地方委员会,简称地委),由第二十二军干部、随军南下干部和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干部组成。6月20日,中共浙江省委公布了地委组成人员名单,丁秋生任地委书记,张登(未到职)、顾德欢任第一副书记,陈伟达任第二副书记。宁波地委的成立,使宁波地区革命和建设事业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6月5日,奉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电令,浙江省第二专员公署在宁波成立(11月,改称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专员公署,简称专署),苏展任专员,朱之光任副专员。作为宁波地区最高的行政机关,专署在地委的领导下负责全区的行政管理事宜。6月24日,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决定,宁波市人民政府成立,苏展任宁波市市长。在此前后,宁波所辖7个县的人民政权也先后建立起来,并开始有步骤地接管国民党乡公所,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针对解放初匪特分子的破坏捣乱和物价飞涨所造成的社会混乱的严峻形势,获得新生的宁波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敌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宁波市军管会在进行城市接管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一是在政治上,解散反动组织,肃清匪特,以维护社会治安。至8月底,共收容处理散兵游勇1881人,破获匪特案件53起,逮捕土匪特务358人;二是在经济上,废除金圆券,打击银元贩子,稳定物价,以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兑出人民币92万余元,初步确立起人民币的流通地位;三是在宣传上,开展纪念“七一”、“七七”活动,以稳定民心。号召浙东人民团结起来,以百倍的努力,克服困难;四是军事上,开展剿匪斗争,以稳定农村的社会秩序。经过两年半的反复清剿,取得歼灭匪特1.16万的重大胜利,基本肃清了宁波地区的武装匪特。同时,根据省委关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的指示,在地委领导的带领下,组成由1400余人参加的农村工作队,下乡工作,开展剿匪、反霸、生产救灾和征粮工作。

        溃退至舟山的国民党军队,自6月8日起连续出动飞机轰炸宁波地区。9月13日开始,飞机轰炸的重点转到宁波市区。仅9月中旬到次年1月,市区共遭受国民党飞机轰炸28次,计死亡175人,伤339人,毁房5800余间。国民党的狂轰乱炸造成工厂停工,商店关门,物价飞涨,失业增加,严重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加上匪特的造谣破坏,更使人心浮动,市面萧条。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宁波工人阶级、“民间救火联合会”、“各界临时救济委员会”、“匪机轰炸善后委员会”、工商界代表人士等广泛动员和参与,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夺取了反轰炸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为了保障解放军的粮食需求,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新解放区人民要“合理负担”的指示精神,地委成立筹粮委员会,通过广泛宣传和精心组织,使得一个历来缺粮的地区,在青黄不接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时节,短短几个月内筹粮、借粮5000余万斤,超额完成了筹粮1500万斤的指标。从而,支援了宁象战役。 
         
        支援解放军早日解放舟山群岛,是宁波人民的共同心愿。7月26日,地委发出了关于加强支前工作的紧急指示,决定成立战勤指挥部,下设公路部、船舶部、人力部、粮食部、器材部,统一指挥支前工作。全区城乡广泛开展了形势宣传教育。10月14日,地委和市委发出《关于解放定海战役支前工作的紧急指示》。决定由地委书记陈伟达任战勤指挥部政委,第一副书记、专员兼市长苏展任指挥,进一步提出“部队进军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一个波澜壮阔支前热潮在宁波地区兴起,从前方到后方,从陆地到海上,处处是由宁波人民组成的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据宁波专员公署统计,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中,全区参加支前的民兵和民工达166185名,船工4598名;征用海船479艘,内河民船1581艘,手拉车285辆,担架786副,船篷、舵、桨、橹等船具808件,麻袋12165只;运送粮食1869万公斤,柴草7352万公斤,其他军需物资75万公斤;抢运伤员1000多名,抢修公路42公里、机动炮道路14公里,加固可通载重汽车的木桥24座、码头4处。

        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人民解放军经过浴血奋战,继8月19日攻克大榭岛后,于25日占领梅山岛;10月5日占领金塘岛,7日占领六横岛,12日占领虾峙岛,18日占领桃花岛。逐岛攻击胜利推进。但由于11月3日攻登步岛失利,加之到1949年底舟山敌总兵力已达10万余人,解放舟山的战役延后。直到1950年5月,解放军准备完毕。舟山之敌于12日开始秘密撤逃,到16日全部撤完,17日解放军抵达定海,舟山解放。21日,宁波市3万余人举行大游行,庆祝舟山解放和宁波市解放一周年。舟山的解放,结束了宁波城乡遭受轰炸和海上遭受封锁的历史。此后,宁波开始进入一个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新阶段。

    (原载《足迹》2009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