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籍高等院校校(院)长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朱兆祥
  • 阅读:
  • 时间:2010-05-16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1921年2月生,宁波镇海人。力学家、教育家和科技事业活动家。1933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后改名宁波中学)。1937年8月,考取浙江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公费生。1940年10月,考取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1944年毕业,留校任土木工程系助教。1949年,参加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筹建工作,主持辅导处工作。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务委员,负责组建协会秘书处。1955年10月,受陈毅副总理之命,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专程赴深圳负责欢迎从美国回来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后协助钱学森、钱伟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筹组中国力学学会。后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63年起,主持近代力学系爆炸力学教研室工作,领导中国第一个爆炸力学专业工作。1985~1988年,任宁波大学首任校长。卸任后,回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理事或常务理事,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理性力学和力学中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爆炸与冲击》副主编等职。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从事空中核爆炸、应力波的传播及其引起的损伤和屈曲、材料冲击性能以及力学史等方面研究。与爆炸直接有关问题研究主要是应力波的传播及其效应研究。在中国最早研究应力波在固体中引起的损伤积累和层裂现象,确定主裂片厚度和炸药层厚度之间关系,提出一个适合于工程应用的计算主裂片厚度的近似公式。还研究应力波在细长结构中引起的动态失稳,提出一个计及应力波效应的动态屈曲准则,发现随着应力波的传播在结构上发生相继的屈曲以及屈曲模态的跃迁现象。与王礼立、虞吉林等在有关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弹塑性间断的研究,确立弹塑性间断传播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在材料本构关系研究方面,从事金属、高分子材料、层合材料和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发现高分子材料“应变率敏感峰”存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和近代力学系任教中,先后开出《弹性动力学》、《塑性动力学》、《冲击波物理》、《爆炸固体力学》、《非线性波》、《材料本构关系理论》等10余门课程。在宁波大学办学中,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学校只设学系而不分专业,放宽各系培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