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籍高等院校校(院)长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王义遒
  • 阅读:
  • 时间:2010-05-16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1932年9月生,宁波市人。1954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系,后留校任教。1957年11月起,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58年1月起)读研究生,1961年6月获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83年10月~1984年2月,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作波谱学实验室访问学者,1984年1月经法国大学部批准聘为客座教授。1984 年3月~1985年1月,在美国科罗拉多JILA实验室作访问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处处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 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6年起,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后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院长。为北京大学教授,无线电物理(波谱学及量子电子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及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计量委员会委员,国际无线电联盟中国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高技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与他人获 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教育上曾两次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是中国时间频率计量领域著名专家。60年代,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台原 子钟——光抽运铯汽泡频标。70年代,主持研制光抽运铷汽泡频标,并投入生产,成为中国至今唯一能批量生产的原子钟,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发现的铯束管中Majorana跃迁在铯束频标中的表现及其对频标性能的重要影响,对时间频率基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王义遒领导的小组研制的激光抽运铯束频标在国际上首创长期连续工作记录,首次获得长期稳定度数据,在国际上较早提出激光减速原子喷泉频标设想。在波谱学研究方面,开拓用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研究固体电子结构的方向。著有《量子频标原理》》(合著)、《谈学论教集》等,有“光抽运握体频率标准的试制方案”、“铯原子基态磁共振和超精细能级跃迁的光探测”等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