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埠钟山红色主题公园:位于余姚市陆埠镇撞钟山。园内有谭启龙书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自1997年至2006年先后投入资金260余万元,分四批建成革命烈士纪念碑、《新浙东报》纪念碑亭、《四明简讯》纪念碑亭、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公园门口的石牌坊及钟楼等,于对面的东山上兴建了反映原慈南地区(陆埠区)革命斗争史迹的“血与火的年代”、“血的记忆”陈列馆,建造汉白玉石雕塑朱洪山烈士全身立像、诸克烈士胸像及烈士群雕像各1座,陆埠地区烈士英名石碑2座,茅草“公馆”1个,“洋菜厂惨案陈列室”1座,以惨案事件塑造群雕1组,挂图13幅,建“丹心亭”1座。全部工程于2006年11月竣工,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陆埠钟山红色主题公园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余姚市梁弄镇。抗日战争时期,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位于梁弄镇南3公里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横坎头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及其周围的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浙东鲁迅学院旧址等党史胜迹,构成了一个以区党委旧址为核心,包括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金融、新闻、文化各个方面的浙东革命史迹旧址群,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在政治、军事、文化及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足迹。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余姚四明山第一支部纪念室:位于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占地面积40平方米,于2006年4月对外开放。1939年夏,中共大岚区委成立,朱之光任书记,谢汝昌为宣传委员,沈功钿为组织委员。为广泛发动群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朱之光与谢汝昌秘密来到柿林,在村对面的鹰窠斗山上主持成立了姚南山区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峙岭村支部,由沈功钿任书记。中共余姚四明山第一支部纪念室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沈乐山烈士纪念碑、陈列室:位于余姚市小曹娥镇朗海村。沈乐山烈士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推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出任省委常委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即工人部长)。同年11月被捕,次年1月牺牲。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在第十五期发表悼念文章,称沈乐山的牺牲是浙江“党内及浙江工农阶级战线上的一个巨大损失”。1994年3月,小曹娥镇党委政府筹集30多万元,在烈士出生地朗海村建造烈士陵园,定名为“乐山公园”,并建造沈乐山烈士纪念碑,碑高5米。烈士陈列室着重介绍沈乐山烈士从参加革命至壮烈牺牲的全过程,内容翔实、图文并茂。1995年4月,沈乐山烈士纪念碑被命名为余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肖东烈士纪念碑、陈列室:位于余姚市兰江街道郭相桥村前溪湖畔。肖东烈士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由组织决定留下坚持革命斗争,先后任中共虞东区特派员、区委书记兼武工队指导员、中共姚虞县工委委员等职,1948年1月被捕,同年9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余姚县凤亭乡改名为肖东乡。1990年9月肖东乡人民政府在前溪湖畔建起了肖东烈士纪念碑,供后人瞻仰。2000年6月和2007年12月两次扩建。现有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有陈列室5间、肖东烈士像1尊、烈士书籍7本、印章2枚、图文10篇等。肖东烈士纪念碑、陈列室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慈溪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慈溪市城区南郊脉云山麓。筹建于1990年,1993年夏竣工,1995年清明节正式对外开放。慈溪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为纪念从辛亥革命至今为共和国献身的慈溪籍烈士和牺牲在慈溪的客籍烈士而兴建的。馆区占地面积278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纪念碑和展厅两部分。慈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海拔75米的脉云山顶,碑高24米,由碑体、碑座、花池三部分组成。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评为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现为浙江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慈溪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白洋湖的西南岸,始建于1958年1月,占地面积5328平方米。烈士墓穴为硬山顶结构,盖枯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条石台级,整齐划一;青石护栏,庄重肃穆。墓群面北,共四列,安葬烈士114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师长费德昭、大革命时期党员宁绍台农民协会特派员沈邦祺等葬于园内。还有68位无名烈士也合葬于此。慈溪革命烈士陵园现为浙江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慈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馆:位于慈溪市崇寿镇晏清村。纪念碑建于1985年9月。2005年5月,崇寿镇人民政府在纪念碑北侧建造了“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馆。1941年6月18日,驻庵东日军到相公殿扰民抢劫,“五支四大”在“宗德三大”的配合下,在相公殿附近伏击日军,毙伤敌16人,我军无一伤亡。相公殿战斗是浦东部队到达浙东后向日军打响的第一枪,也是三北沦陷后日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馆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史料陈列馆、纪念碑:位于慈溪市掌起镇古窑浦村。抗战时期,掌起镇古窑浦村曾是新四军最早开辟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以运送武器、弹药、物资和人员的主要海上门户。1942年6、7月,谭启龙、何克希等率领3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先后在古窑浦登陆,并于同年在慈溪白洋湖畔成立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古窑浦村也成为当时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的主要基地。1945年,新四军浙东纵队5000余名指战员和党政干部由此附近北撤,古窑浦村因此成为三北的红色堡垒村。2007年,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史料陈列馆和纪念碑落成,并收集了部分重要珍贵史料。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杭州湾跨海大桥展示馆: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海中平台三楼,展示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序厅、红色通道、金色通道、关怀关注、大桥结构、建设成果、互动休闲七大块内容组成,主要展示了大桥建设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世界对大桥的关注,详细地介绍了大桥的建造工艺、创新成果和建设者风采。红色通道展区长10米,展示板面约60平方米,主要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出、多媒体影片循环播放等方式展现红色通道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卓恺泽故居:位于奉化市松岙镇山下村朱夹岙山。卓恺泽烈士,192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江省委委员、团中央委员、团浙江省委书记、团中央特派委员兼团湖北省委书记,1928年4月牺牲。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烈士故居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为大革命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卓恺泽故居同时也是奉化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及宁波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松岙支部旧址所在地。卓恺泽故居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宁海烈士陵园:位于宁海县跃龙山北坡,于2001年10月兴建,2002年4月竣工。烈士陵园由革命烈士纪念碑、1420平方米的展览厅和陈列厅、警示钟、休闲凉亭及2655平方米的纪念广场组成,占地面积36.9亩,投资800万。革命烈士纪念碑以镰刀、榔头组成雕塑,并横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展览厅和陈列厅陈列了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宁海人民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先后牺牲的146位烈士的照片、图片、遗物等。宁海烈士陵园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象山工委旧址(山海楼):位于象山县新桥镇黄公岙。山海楼建于1918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屋顶用瓦片覆盖,分上下二层,每层三间。1948年2月,中共上海局外县工委派党员唐侃、郝孝婉夫妇来象山。他们于正月元宵节到达黄公岙与史中平接上头,在史中平家的山海楼上召开秘书会议,宣布成立中共象山工作委员会。1998年10月,象山县委党史办、新桥镇政府、县文管会办公室筹资3万元对山海楼进行了修缮。其中2间为“中共象山工委史迹陈列室”。陈列室配加文字的图片100余张,遗物若干件。中共象山工委旧址(山海楼)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象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谟烈士故居:位于象山县丹西街道北山路14-16号。王家谟烈士,1926 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宁波地委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主任、省委代理书记等职。1927年11月牺牲于温州。王家谟烈士故居为明末清初的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8平方米。故居内开辟了两间王家谟烈士史迹陈列室,陈列了配加文字说明的图片100余张,具体展示王家谟烈士生前革命斗争的史实。故居一间堂屋内还安放了用汉白玉制作的王家谟烈士塑像。故居的另一居室为王家谟烈士卧室,卧室内的大床、桌椅、书、衣橱都按原样摆放。王家谟烈士故居现为象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八一台风”纪念碑:位于象山县门前涂龙洞门山顶上。1956年8月1日,12号台风正面登陆象山,门前涂海塘全线被毁, 3352名群众不幸遇难,50位党员干部以身殉职。“5612”号台风最终给象山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了惨烈的“八一台灾”。纪念碑总占地2000余平方米,由基座、浮雕、碑体三部分组成,净高19.56米,意寓1956年。碑体由一个三角形的“1”字和环绕三角形的“8”字组成,意寓8月1日。“八一台风”纪念碑现为象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沙氏故居:位于鄞州区塘溪镇沙村。故居始建于清末,原为二栋四开间木结构合院式建筑。故居南房原三间一拱平屋因白蚁蛀蚀严重,难于修复,于1989年拆除。其遗址铺以卵石地面,并砌浇花坛。北房是故居的主屋,为二层楼房,坐东朝西,通面宽14.4米,进深7.97米,檐廊宽1.6米。右起第三间为中堂,总建筑面积约210平方米。故居楼上,布置陈列了沙文求烈士当年的卧室,还展出了其三弟——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任民选省长沙文汉和五弟沙季同的简历及在革命生涯中留下的照片,学习过的马列著作、报刊、杂志等实物。沙氏故居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明州双英亭:位于宁波市解放北路中山广场南侧。2006年3月为纪念1927年大革命时间在宁波最早牺牲的杨眉山和王鲲烈士,及同一时期、同一地带牺牲的胡焦琴、甘汉光、陈良义、吴德元4位先烈而建。在中共宁波地委成立80周年之际,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与宁波市总工会、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得到企业热忱捐资,在先烈就义处附近今中山广场建立“明州双英亭”。明州双英亭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丰纱厂旧址:位于宁波市江东北路317号现浙东棉纺织厂厂址内,现存建筑有办公楼和成品车间。办公楼坐东朝西,为二层外廊式西洋风格楼房,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为四坡顶。成品车间建于1905年,现为仓库。该建筑坐北朝南,二层楼房,通面宽106米,通进深15米,层高较高,山墙饰观音兜。东侧有单层建筑,通面宽33米,通进深15米。屋顶为人字型坡顶,外墙均为实叠墙,红砖镶嵌其间为装饰线。和丰纱厂是中共宁波地委发动“六月工潮”所在地。现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点。
慈湖烈士陵园: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慈湖畔。其前身是建国之初慈溪县人民政府和当地驻军作为安葬革命烈士的一处墓地。自1950年起,先后安葬了朱洪山、郑侠虎、蒋子瑛等著名烈士,到1990后共安葬了34名革命烈士。该墓地经多次整修和烈士迁葬,至1981年市民政局对其又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后,才初步形成了烈士陵园的格局。从1996年起,江北区政府先后三次拨款共35万元和市民政局的三次资助共16万元,合计为51万元,对慈湖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改造,全部工程于1998年3月结束。慈湖烈士陵园现为江北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金沙岙战斗纪念碑: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金沙村。纪念碑始建于2006年3月,占地面积2664平方米,总投入资金210万元。1944年2月16日凌晨,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率司政机关、三支队、教导大队近千名指战员,战略转移至金沙岙村时,遭日伪军袭击,我军迅即占领桃花岭、望海兴等制高点,居高临下,痛击来犯之敌。战斗自凌晨打到下午3点多,终于迫使敌人弃尸丢械,狼狈而逃。
朱枫烈士纪念楼:原为朱家花园,名曰憩园,建于民国。1994年镇海中学扩建田径场拆迁民房时,朱枫故居划入学校扩建规划,特意保留“憩园”一角,并修葺建成朱枫烈士纪念楼,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罗青长题写“朱枫烈士纪念楼”匾额。纪念楼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属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大小6间。楼内陈列朱枫烈士从1925年起参加各种进步学生运动和爱国救亡运动,以及1948年以后从事党的情报工作,在台北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和遗物,还有中央有关领导、烈士生前亲友题词和纪念书画。朱枫烈士,1945年入党,后奉命去香港从事情报工作,成绩卓著。1949年奉命潜赴台湾执行秘密任务。1950年2月,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同年6月在台北牺牲。朱枫烈士纪念楼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慈镇县工委遗址(思源亭):位于镇海区九龙湖旅游风景区。1942年7月、8月,中共浙东区委和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成立,重划镇海县县界,甬江以北和原慈溪县的姚江以北部分新组建为慈镇县,建立中共慈镇县(工)委。机关驻地就设在九龙山上的一茅棚内,系竹木搭成的草舍。1947年3月在现址重建中共慈镇县工委、县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1989年9月,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区政府在九龙湖旅游风景区内兴建纪念碑和亭。纪念亭取名“思源”,寓“饮水思源”之意,亭中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慈镇县工委遗址”石碑一方。2002年6月,增建蒋子瑛、陈爱中等6位烈士的纪念碑五方。中共慈镇县工委遗址(思源亭)现为镇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蔚斗小学旧址:位于宁波甬江出海口南岸,北仑区戚家山街道直街45号。由小港知名爱国人士唐爱陆先生于1927年创办。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中共早期党员先后来到蔚斗小学任教。1938年8月,中共镇海县工委成立,工委机关就设在蔚斗小学。蔚斗小学成为了小港周边地区党组织中心,是镇海早期党组织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培育了很多有觉悟、有才能的青年学生,使之踏上革命道路,素有矗立蛟门的“红色堡垒”之誉。蔚斗小学旧址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
戴家岙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白峰镇勤山村戴家岙。陵园内安葬了罗德生、徐长海等在白峰地区牺牲的38名烈士和18名无名烈士。陵园始建于2003年4月,2008年3月建成,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内设“白峰革命烈士纪念室”,展示了白峰革命武装斗争的过程和30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另建有在解放大榭岛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华东特等战斗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林茂成烈士半身塑像一座。
大榭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宁波大榭开发区内,是为纪念解放大榭岛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于1983年兴建的。解放大榭岛战斗被誉为“渡海第一仗”,是我人民解放军在一无空军,二无海军协同配合作战条件下,战胜了有海陆空防御的敌人的一次战役。陵园建成前,革命烈士坟墓零星分散在各个行政村的山头。大榭岛开发后,陵园经过改建,扩大了规模,现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分为烈士塔和烈士墓园两部分。烈士塔高9.5米,四面八棱,象征着革命烈士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地。墓园内共有烈士墓56座,其中有名烈士37名,无名烈士19名。墓园四周种植松柏,象征革命烈士功垂千秋,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