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旅游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2009年宁波市旅游业发展综述
  • 阅读:
  • 时间:2011-02-01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2009年,宁波市旅游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甲型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和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旅游项目、旅游营销、行业管理、旅游服务、旅游产业等取得进展,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旅游经济呈现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态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市“合力兴旅”氛围逐步形成。5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会议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服务业龙头产业总体奋斗目标,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之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相继召开旅游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旅游业发展战略。2009年,全市有10个县(市)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或主导产业,5个县(市)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超过2000万元,9个县(市)区对有关乡镇和相关部门延伸旅游工作目标考核,7个县(市)区出台新一轮旅游业发展政策意见,9个县(市)区旅游局新增内设机构或人员编制。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30.53亿元,增长17.84%,占国内生产总值12.6%(增加值约占5.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29.8%(增加值约占12.6%),较“十五”期末分别提升2.05和3.2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19.7%,略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旅游经济各项指标稳居全省第二,旅游总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列第五,旅游业成为全市服务业重要支柱产业。
      全年接待旅游者39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3%,国内旅游收入497.3亿元,增长19.1%。国内旅游最大客源市场仍是省内居民,上海市场是省外最大客源市场,江苏位居第三;其次是广东、北京、山东、安徽、江西、福建、海南等二级市场;以四川、湖北、湖南、河南、陕西为主的中部地区和以辽宁、黑龙江为主的东北地区形成新三级市场。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80.05万人次,增长5.8%,入境旅游外汇收入4.87亿美元,增长3.8%。其中,接待香港旅游者13.57万人次,增长25.5%;澳门旅游者4.19万人次,增长21.8%;台湾旅游者15.84万人次,增长15.5%。接待外国人46.46万人次,列宁波市客源国前十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全市出境游客15.89万人次,增长86.5%,其中港澳台旅游8.17万人次,增长57.1%;出国旅游7.55万人次,增长63.2%。9月2日,香港旅游发展局授权的香港“旅游超市”宁波店正式开业。2月17日,国家旅游局发布第二批指定经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业务旅行社名单,宁波浙仑海外旅行社有限公司作为宁波地区唯一获资格的组团社(全省共6家,首批全省3家)。
      2009年,全市旅游建设项目共57项,项目总投资254.49亿元。从项目类型看,景区15项,总投资51.11亿元;综合型旅游区5项,总投资49亿元;乡村旅游项目5项,总投资2.5亿元;基础设施项目5项,总投资4.16亿元;休闲娱乐项目5项,总投资45.8亿元;高尔夫、游艇项目、会议中心及其他等共4项,总投资10亿元;宾馆酒店和度假村项目18项,总投资96.07亿元。从项目投资规模看,投资规模超过亿元项目数量有34项,总投资245.7亿元;超5亿元项目13项,总投资190.7亿元;超10亿元项目8项,总投资152亿元。从近三年发展看,全市项目能级在不断扩大,总体规模逐渐增大。从资金来源看,政府投资0.6亿元,主要用于游客集散中心、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内资企业投资18.91亿元,其中国有企业投资8.66亿元,股份制企业投资9.93亿元,其他企业投资0.32亿元,主要集中于酒店、景区、乡村旅游等项目;外资投资2.69亿元,主要集中于度假村、综合型旅游区、高尔夫游艇俱乐部等新业态项目;银行贷款16.93亿元。从项目建设进度看,竣工项目15项,续建项目42项;新增项目6项,总投资47.16亿元,平均新增项目投资额7.86亿元。年内,镇海九龙湖度假村、镇海郑氏十七房景区、香格里拉大酒店、和义大道滨江休闲区、慈溪达蓬山大酒店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开业;江北慈城游客中心及入口风貌改造基本完工;天童景区、它山堰文化旅游区、郁家巷历史街区、杭州湾跨海大桥旅游区、象山半边山旅游区、东钱湖游艇俱乐部、东钱湖东方花博园、奉化阳光海湾等一批项目按计划有效推进。年内,梁祝文化园“梁祝”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成为宁波市乃至全省旅游行业中唯一获此称号品牌。
      全市旅游业明显呈现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文化体验、康体养生、商务会议、购物、美食、娱乐、节庆等专项产品互为支撑的复合型产品体系,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互动发展,并产生一大批如登山、滑雪、探险、海钓、游艇、露营等新型休闲业态。全市旅游发展“一核两翼”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以都市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为主体活动的“都市旅游圈”初具规模,并逐步发展成为城市旅游功能的重要载体。滨海旅游向海洋休闲旅游发展,象山半岛休闲度假项目加快开发,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崭露头角,奉化滨海阳光海湾项目动工建设。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点(村)发展到231处,涉及农家616户,从业人数1万余人;年接待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7亿元,分别增长38.5%和30.4%。
      全市开放旅游景区(点)130家,其中4A级景区22家,3A级景区10家。至年底,全市星级饭店共209家,房间数21338间,床位数37544张,其中五星级12家(待评五星8家,在建五星标准饭店约20余家),四星级18家,三星级54家,星级饭店总体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在国内同类城市居前列。全市经济型饭店快速增长,速8、锦江之星、如家快捷、汉庭连锁、莫泰168等国内著名经济型酒店品牌均在宁波开出分店,本土品牌南苑集团在全国范围建立经济型酒店网络。至年底,全市旅行社共248家,2家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18家进入全省百强旅行社。
      旅游交通及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宁波实现与台湾直航,开通甬台温高铁、甬金高速和舟山连岛大桥,完善各高速出口、外环线与各大景区连接线,基本建成四明山旅游专线和象山滨海旅游专线,启动一批海岛码头及近海游线建设,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已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进入实质性动迁阶段;等级景区游客中心实现全覆盖,杭州湾大桥游客集散中心建成,东钱湖游客集散中心投入使用,江北华东游客集散中心和象山游客集散中心正在规划。在旅游信息服务方面,市县两级均已建立旅游咨询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自助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