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史编研
  • 党史编研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和丰百年红千般——写在和丰党史陈列厅开展之际
  • 阅读:
  • 时间:2012-08-22
  • 来源:宁波史志网
  •     

        

          

      2011年10月,甬江东南岸边,国内最大的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丰创意广场隆重开园。2012年6月,在这片洋溢着激情与希望的土地上,和丰党员服务中心党史陈列厅华美开展。大烟囱,小洋楼,老厂房,虽经百年风雨,然仍历久弥新,和丰纱厂的名字,成为宁波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矗立在江边的和庭、丰庭、创庭、意庭、谷庭五幢现代化高楼,在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的广场里重新阐述“和众丰财”的多元意境。

                   大革命时期震惊宁波的和丰六月工潮

      宁波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创办于1887年3月的通久源轧花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机器轧花企业,也是浙江首家颇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1894年由轧花厂扩展的通久源纺纱织布局(亦称通久源纱厂),成为浙江省创设的第一家纱厂。1905年3月,通久源纱厂股东戴瑞卿集资组建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丰纱厂”)。该厂占地面积80多亩,投产时纱锭为11200枚,是20世纪初叶浙江省最大的四家机器纺纱厂之一,一度驰名中外。

      随着开埠后海运工人的增多和民族工业的建立,宁波近代无产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工业处境坎坷,早期工人的生活尤为悲苦。和丰纱厂的近代史,既是民族资本家夹缝求生,惨淡经营的历史,也是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和工人不断反抗剥削压迫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宁波组织的建立,使革命斗争的面貌焕然一新。

      早在1924年,宁波党团活动家就开始关注产业工人集聚的和丰纱厂。这年秋天,奉化籍青年卓兰芳受组织派遣,到和丰纱厂开展工人运动。他以江北岸“北隅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利用工人上下班在甬江摆渡的机会,搀扶童工和带小孩的女工上下船。没几天,他就和工人们搞得很亲热,人们尊敬地称他“卓先生”。他还开办工人夜校,教授文化知识,宣传革命思想。其间,卓兰芳吸收沈阿存、方阿秀等工人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青团,为组织工会准备骨干力量。

       “五卅”惨案后,中共宁波组织加强了对工人运动的指导。在学生运动骨干陈洪的帮助下,1925年8月,和丰纱厂细纱、摇纱车间联合组建和丰纱厂工会,这是宁波最大的工厂工会,会员达千余人。12月,女工方阿秀被吸收为中共党员,成为和丰纱厂第一名党员。同年底,中共宁波支部联合干事会指导组建了中共和丰纱厂支部,这是宁波城区第一批工厂党支部之一。和丰纱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创建,为工人运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1926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成立,宁波的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兴起。5月,陈洪被任命为地委委员、工委书记。此时,和丰纱厂的党员已发展到27人,工人开始迅速走上政治舞台。根据地委关于发动和丰纱厂工人罢工的决定, 6月20日至23日,该厂爆发建厂以来规模最大、震惊宁波的罢工游行斗争,史称“六月工潮”。

      6月20日,细纱车间一名童工因上厕所,偶然断了纱头,却遭监工谩骂殴打,并罚款五角大洋。在共产党员方阿秀带领下,工人姐妹纷纷指责监工的蛮横行为,监工见众怒难犯,狼狈逃离现场。女工们长期积压的怒火爆发了,她们坚持与监工评理,方阿秀、沈阿存等代表工人向资本家提出交涉条件。但资方竟指使事务总管殴打方阿秀,并以“煽惑工友、无理取闹、违犯厂规”为借口开除方阿秀等4名工人代表。接着细纱车间30余名女工闻讯立即关车罢工,以反抗资本家的压迫。厂方采取高压政策,并召来警察逮捕了方阿秀等4名女工,还宣布开除罢工的工人。

      陈洪立即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动员细纱车间全体工人进行罢工,并要求全厂工人起来支援。地委妇委也开会讨论声援办法。经过党员分头活动,细纱车间工人迅速投入罢工斗争,但资方又开除70余名工人,并收回工房,驱逐工人家属。工人们并不屈服,坚持斗争。6月21日,200多名工人到警察厅请愿示威。警察用马群冲撞请愿群众,工人不畏强暴,手挽手地冲向警察厅,坚决要求释放被捕工人。

      为扩大影响,争取外援,和丰纱厂工会还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宁波济难会、宁波总商会、宁波公团联合会等机关团体报告罢工原因,要求声援。地委委员陈国咏和团地委委员史永(沙文威)分别以宁波公团联合会和宁波学联代表身份向厂主交涉。国民党宁波市党部发表声援宣言,宁波学联组织女学生演讲,支持工人反压迫的斗争。宁波《时事公报》等各报连续详细报道这一工潮。国民党宁波市党部、启明女中等机关学校都组织募捐济难和慰问,并派调查组调查事实真相。

      斗争的扩大,引起军阀政府的恐惧。会稽道尹公署企图镇压工人的斗争。6月23日,署长带领几十名警察又抓了4名工人,使罢工工人更加愤怒,200余名工人蜂拥赶去,沿途数百名学生和市民也加入了工人的队伍,通宵达旦地向政府示威抗议。罢工期间,宁波济难会、宁波学联、工人及市民向和丰纱厂工人送来茶水粥饭等慰劳品,工人斗志更加昂扬。最终,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工人,被迫归还工人住房。6月25日,细纱车间工人派代表敲锣打鼓地迎回了被释放的工友。罢工斗争取得局部胜利。

       这次和丰六月工潮,是和丰纱厂工人第一次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的罢工斗争,也是宁波工运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一次罢工,不仅提高了广大工人的阶级觉悟,锻炼了斗争能力,也鼓舞了其他工厂工人的斗争信心和勇气。当年六七月间,宁波各地要求加薪的斗争此起彼伏。六月工潮还推动了宁波总工会的诞生。同年10月21日,有3000余名工人代表参加的宁波总工会在小校场召开公开成立大会。

      1927年,蒋介石先于上海发动了宁波四九反革命事件,宁波总工会被封闭,大批共产党人和工农积极分子被通缉、逮捕、杀害。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严重形势下,中共宁波市委很快秘密恢复了大多数基层组织。1928年2月底,和丰纱厂工运工作被中共宁波县委确定为中心工作之一。6月至7月,和丰纱厂工人党员余阿炳(又名余驾先),作为浙江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议期间被推选为组织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在讨论《政治报告》大会上发言。12月,余阿炳还被任命为中共宁波县委常委兼代理书记。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丰纱厂工人的革命斗争未中断。1949年4月20日,和丰纱厂工人联合另外四家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加薪。五大纱厂1600多名工人联合举行的大罢工,成为宁波工人迎接解放规模最大的一次斗争。

                   建设岁月铸就的浙江“大庆式企业”

      1949年5月25日,浙东名城宁波解放。第二天,宁波市军管会派军代表进驻和丰纱厂。从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翻身作主的和丰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迸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无限激情,他们努力医治战争创伤,积极恢复生产,加快发展经济。

      解放前,私营工厂有许多陋习,如对下班出厂的工人实行抄身。通过民主改革,1951年1月22日,和丰纱厂废除“抄身制”。在旧社会,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担,在民主改革中和丰纱厂童工制也被废除。1951年8月,和丰纱厂三个细纱小组被列为全国纺织工会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试点。半年后,“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厂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技能、产品产量和质量。

      1953年起,宁波开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和贯彻,开始了宁波工业化建设的步伐,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月10日,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要求公私合营的申请,和丰纱厂正式实行公私合营,工厂更名为公私合营和丰纱厂。随后成立工厂民主管理委员会,领导全厂的生产经营,并对企业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组和整顿,使其逐步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丰纱厂先后经历了三厂合并、纱锭扩建和技术改造等重大变革。1955年9月,上级决定将和丰、甬江、新生三家纱厂合并成和丰纱厂,至第二年10月完成,并建立和丰纱厂党委。1960年1月,国家纺织部批准和丰纱厂2万纱锭扩建工程,开始安装先进的细纱设备。1962年,根据《工业十七条》精神,和丰开始试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健全了行政管理系统和制度。1963年8月,经国家纺织部批准,和丰纱厂更新梳棉机70台。1964年,和丰纱厂升格为县团级企业。1966年10月,公私合营和丰纱厂更名为国营东风棉厂。

      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和丰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工人陈芳芳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1948年就进纱厂当童工的陈芳芳,在新时代沐浴春风拔节成长。从1953年起至1961年,她年年是宁波市的劳动模范。1954年7月,未满20岁的陈芳芳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人大代表。1956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以和丰纱厂细纱车间档车工的身份,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58年和1959年,陈芳芳又相继出席浙江省第二届人代会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群英会。

      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和丰纱厂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有力指导。许多领导人先后到和丰纱厂考察调研。1954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副主席陈叔通视察和丰纱厂。1956年,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李丰平来厂视察。1959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浙江省工业生产委员会主任陈伟达视察和丰纱厂。196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田家英来厂进行调查研究。1961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诚到和丰纱厂参观。1962年1月,国家纺织部部长荣毅仁一行10人视察和丰纱厂。1978年夏,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陈伟达再次视察和丰。

      “文化大革命”期间,和丰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广大工人渴望社会安定,仍然坚持生产。粉碎“四人帮”后,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重新焕发,生产开始大发展。 1977年至1979年,和丰共新建厂房3540平方米,增加纱锭1.1万枚,新增年产涤纶纱1100吨。1978年,和丰撤消厂革委会,恢复厂长制。继1977年被评为浙江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后,1979年3月被评为大庆式企业。

                  改革开放时期走向全国的纺织联合企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12月,国营东风棉厂更名为和丰纺织厂。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丰由单纺厂转变成宁波市第一家纺织联合企业,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纺纱设备,创造了众多省优、部优和国家质量银质奖品牌,“荷蜂牌”系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销往亚洲、北美、西非等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首先是生产扩建和技术改造给和丰带来了企业规模的变化。1979年5月,国家计委、外贸部、财政部批准和丰3万纱锭、672台布机扩建工程。1980年7月主体工程开工。经过全厂干部职工历时三年的艰苦奋斗,1983年11月该项目全部投产,1985年1月通过竣工验收。从此,结束了和丰单纺厂的历史,跨入国家大中型纺织联合企业行列。接着,1986年12月国家批准和丰纺织厂“七五”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国家大中型骨干企业重点技术改造支持项目。和丰纺织厂筹集巨额资金,进行南纺危房翻建和部分棉纺设备更新,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为适应市场竞争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技改项目中通用工程和设备的自行安装也锻炼了和丰纺织厂的机修技工队伍,为和丰纺织厂的振兴积累技术力量。

      其次是购销政策的调整给和丰纺织厂带来经营方向的转变。1982年,国家对棉花、纱布的统购统销政策进行调整,纱、布由全部收购变为选择收购,纺织工业生产经营逐渐从计划经济向计划指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此,和丰纺织厂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生产经营需要的专业供销队伍,把经营与计划结合起来,减少盲目生产和产品积压。经营部门根据市场需要,积极提供新产品、新品种样式、信息,以扩大企业生产的品种、规格,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1980年5月“荷蜂牌”涤棉纱首次直销香港后,和丰纺织厂又组织纱、布出口,还同省内外外贸公司和印染厂建立业务关系,由他们代理出口和深加工后出口。1982年起,和丰纺织厂开始承接香港友宁公司来料加工纯涤纶业务,成为宁波第一家承接外商、港商来料加工的企业。至此和丰纺织厂也开始了从单纯生产型企业转向生产经营型企业,以及向经济外向型企业的转变。

      再次是厂长负责制等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实行给和丰纺织厂带来管理模式的变化。1985年6月,和丰纺织厂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明确党政分工。10月,生产一线工人实行岗位工资制。1988年1月,开始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承包方案。并逐步推行工场制,运用经济责任制,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和丰纺织厂改革实践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1983年4月,国家纺织部部长吴文英视察和丰纺织厂。1984年6月21日,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诚再次到和丰纺织厂参观。1985年6月,国家经委主任吕东考察和丰纺织厂。同月,国家纺织部生产司、科技司两司长同时到和丰纺织厂调研指导。1990年,和丰纺织厂举行85周年厂庆时,国家纺织部部长吴文英一行再次视察。同时,国家纺织部还在宁波召开了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座谈会,与会代表现场考察参观了和丰纺织厂。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发表,及时深刻地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1998年5月,随着宁波市纺织行业的大规模重组,和丰纺织厂等40多家市属国有纺织企业重新整合,创立了宁波维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丰纺织厂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融入宁波维科集团。如今的维科集团变成了以纺织为主业,贸易、房地产、能源、投资综合发展的国际化产业集团,是中国500强、中国出口100强企业。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位居第76位。

                  以设计未来理念面向世界的和丰创意广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拥有万亿元年产值的“宁波制造”加速转型,对“微笑曲线”前端的研发、设计形成了巨大需求。2007年,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拥有百年历史、位于甬江东南岸的和丰纱厂原址上全新打造以工业设计为主、其他相关创意产业为辅的产业集聚区——和丰创意广场。

      2009年4月9日,和丰创意广场正式动工开建,宁波“设计名城”的梦想,打下了现实的第一根桩。该项目总投资额约30亿元,由宁波市和丰创意广场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通过吸引国内外知名的设计企业、设计工作室、设计研究机构入驻,建设一个集工业设计与创意、研发、交易、展览、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根据工业设计与创意企业的专业需求和行业特性,项目的主要功能包括:核心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生活配套服务功能,旨在搭建产品展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教育、国际交流和融资担保等6大平台。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组充满创意和历史记忆的建筑群揭开面纱。五幢高楼在宁波最具代表性的近代工业遗存上依次排列,银白色贝壳般的滨江多功能膜结构建筑“纪元2010”镶嵌江边,花费巨资保护修缮的百年老厂房和小洋楼交相辉映。2011年金秋时节,国内最大的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集聚区——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正式开园,工业设计助推产业升级现场会同期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辉忠,副省长毛光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奇,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等领导园区剪彩。毛光烈授予园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牌匾。

      目前园区已有韩国设计产业协会、荷兰INDES设计公司、浪尖工业设计公司、逸飞视觉中心等83家国内外机构签约入驻。其中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类企业69家,商业企业14家。涵盖了船舶、汽车、文具、服装、家电等产业设计,共有来自荷兰、韩国、意大利、瑞典、以色列、台湾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设计机构。预计到2013年,园区入驻企业将超过100家;2015年,全部入驻企业年设计产值将超过20亿元。

      工业设计是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制造业与创新创意高度集成的“智慧产业”,是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和丰创意广场的开园,必将为宁波市工业设计和创新产业增添新的活力。随着一大批国际国内著名创意设计机构的入驻,和丰创意广场今后的影响力将超越长三角,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意设计中心之一。

      百年征程,风霆壮行。其间既有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也有建设岁月的跌宕起伏;既有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也有设计未来的产业集聚。和丰百年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必然选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说一百年前的和丰曾经引领宁波近代的工业文明,那么今天的和丰将引领中国工业设计的潮流。在迈向美好未来的进程中,和丰的历史必将续写新的辉煌!让历史温故知新、启迪现实、昭示未来!

      (原载《宁波通讯》2012年6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