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方志编修
  • 方志编修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横河镇志》述评
  • 阅读:
  • 时间:2018-12-07
  • 来源:
  • 《横河镇志》述评

    王孙荣

     

    提要《横河镇志》2007年6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是横河首部镇志,也是慈溪市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镇志,共21卷首末各1卷,167.5万字。《镇志》内容厚重,史料翔实,完整记述基本地情,升格记述重点事项,特别记述文献史料。较好发挥了述、传、图、表、录各种体裁的独特功能。在编纂过程中,合理升格,注重人文;抓住重点,加深记述;以事系人,生动再现;物质精神,互为补充;以人为本,突显民生。缺失遗憾主要有收录范围、事实记述、图照录用、文献辑录不科学,文体运用、名称表述不规范等。

    关键词横河镇志 史料 体例 人文 缺失

     

    《横河镇志》(下文简称《镇志》)的编修工作于2002年8月启动。前后历时5年,有近百人参与资料搜集,20余人参与编写,经4次修改方才最后定稿,2007年6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是横河的首部镇志,也是慈溪市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镇志。由余秋雨题写书名,孙菊生题签,方志专家魏桥以及横河镇党委书记谢华君、镇长陈新昌作序。2015年,《镇志》在宁波市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乡镇(街道)志一等奖。

    《镇志》前置彩色图片120帧,地图5幅。上册卷首为概述、大事记,第一卷至第八卷分别为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俗风情、经济综述、农业和水利。下册第九卷至第二十一卷为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和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记载文献、碑刻、墓志铭、乡人著作要目、诗集、民间故事与童谣。后附目、子目录索引,图表索引,文、诗、碑、铭索引。志书史料翔实、结构严谨、体例完备、观点正确,是一部具有丰富史料价值的镇志。

    一、内容厚重 史料翔实

    《镇志》共21卷,首末各1卷,凡167.5万言,分装上下两册,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分量厚重。志书在规范化、细致化的常态记述之外,还着意增加了新的事项和独特的元素,采用不同的记述角度,从而达到纪事丰瞻、分量厚重的效果。

    一是完整记述基本地情。正如魏桥在《序》中所言,《镇志》“在编纂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重视广泛征集古今各类资料,包括档案、史志、考古、家谱以及大量个人回忆等。既有正面资料,也有负面资料,广征博采,经过订正入志,为修好镇志打下坚实的基础。”记述时限,纵贯古今,上溯事物发端,下限一般至2002年,力求系统完整地反映横河历史和现貌。《大事记》更是依据考古发掘报告,从新石器时代的“童家岙遗址”开始记述,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南朝,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一直记载到2005年。在具体事物的记述上,编纂者始终追求齐全厚实的效果,在各层次着力做到不缺漏事物的基本要素,以全面反映镇情的各个方面。如第九卷《工业》,特设《乡镇(社队)工业》章,下设麻纺、废花、草编工业的兴起,社队企业,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工业门类五节,真实再现了乡镇工业在横河的产生、发展和崛起的全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横河民营经济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和横河民营经济的自身优势及特点。

    二是升格记述重点事项。方志向来特别重视记述具有地域特色的事物,对于当地独特的事物往往浓墨重彩予以记述。横河对外宣传素称“轴承王国”,轴承工业是全镇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因此在工业卷特设《轴承工业》一章,按生产、销售二节分别记述。第一节轴承生产中分设轴承产品种类、轴承生产能力、轴承产品质量、轴承生产设备、轴承生产工艺五个目,第二节轴承销售分设轴承产品销售、轴承品牌及商标二个目。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轴承工业在横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设备工艺、品种类型、生产销售、品牌商标等内容。新慈溪因棉花而设县,慈溪追述植棉历史往往要从横河“彭桥小江布”讲起,而民国初年的省棉种试验场又设在横河马堰村,棉花之于横河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故农业卷特设《棉花》章。烛溪湖原是横河第一大湖泊,历史上曾为横河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民国千余年间围绕分水和垦植,纷争不断。水利卷设《湖田开发》一章,分三节记述了从清末至1977年之间烛溪湖田的开垦情况。

    三是特别记述文献史料。“存史”是方志的首要功能,资料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镇志》尤其注重对具有存史价值的特殊资料的辑存,除了卷首一百余幅彩照和5幅地图之外,每卷题名下各有1幅照片,内文插图照片多达425幅。卷末特设《丛录》,以106页的篇幅辑录文献、碑刻、墓志铭、乡人著作要目、诗集、民间故事与童谣。此外,在记述过程中还采用附(38则)、附录(1则)、摘录(2则)等形式,录入典型史料。

     

    二、诸体并用 拓展空间

    志、述、记、传、图、表、录是志书的七大基本体裁。但是,在实际操作运用过程中,除了志体以外,其他各大体裁的运用往往都不够充分。而《横河镇志》则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较好地发挥了各体的独特功能。

    一是述体运用。绝大多数志书为了记述综合性的需要,都会在卷首设概述或综述,少数则在编或篇以及部分章节下设置无题小序。《镇志》在节以上层次大多有概述性文字予以统领,充分运用述体以达到增强志书综合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对其具体写作方法及功能又有适当区分。全志综述对镇情进行宏观描述,卷下概述对全卷内容予以中观阐述,章下无题小序是对整章内容的具体而微的概括,写法得当,或概或述,较好地起到了述体在志书纂修过程中应有的功用。

    二是传体运用。传体主要出现在人物卷,第一章人物传,第二章人物简介和第三章当代人物名录则以表的形式作传,虽然页数多,但作为表格又体现了文字的精炼。这样充分吸收了各种体例的长处和优点,兼容并蓄,优势互补,达到了最佳搭配的效果。

    三是图照运用。用来说明某地有关事物空间联系或其相互关系的最佳载体无疑是图照。图照可以科学、形象、直观地反映宏观地情,可以弥补文字、表格不易表达、不易详记的缺憾。《镇志》对图照的运用有了较大的拓展,在卷首设置原始社会遗址图、扬州刺史部、横河镇卫星影像图、横河镇镇域图、横河镇交通现状图、横河镇水利现状图、横河镇土壤养分图7幅图,其中卫星影像图较为少见,是其与时俱进的编纂特色所在。将数量众多的史料性图片如“1964年横河镇域河流示意图”“六十年代初横河区设施图”“六十年代初横河区农田现状图”等等作为正文插图收录,则是其存史实录的编纂思想的充分体现。

    四是表体运用。《镇志》随文配置了299张表格(包括数字表和事类表),正文部分21卷除了第二卷自然环境无表外,其余各卷均配置了表格。第十四卷党政群团最多,达45张;卷三人口、人民生活,卷二十一教育、体育、卫生,各设置30张。表格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在镇级志书中无疑当属佼佼者。而且多而不滥,在涵盖事物各个方面的同时,化繁为简,文约事丰,集中表现了事物数量和动态变化的状况,增强了志书资料的容量和使用价值,实现了志书表体功能的最大化。

    五是录体运用。录体在《镇志》中多有体现,包括卷、章、节、目各层次,且呈现多样化状态。如卷末设丛录,收录碑刻、书目、诗文、民间故事、歌谣等史料。人物卷第三章直接设置“当代人物名录”为章名。至于节这一层次,设置有“革命烈士名录”“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机构及领导人名录”“村级行政自治组织沿革及主要领导人名录”“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名录”“县以上人民代表名录”“横河镇域县以上历届政协委员名录”7节。节后或目下,也有附录、摘录等形式。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录体,能够对相关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

     

    三、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

    地方志历来注重人文。横河是历史文化名镇,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化昌隆,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编纂者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着意加强文化记述,最终得以编纂出颇具人文特色的镇志。

    一是合理升格,突出特色。如“名山、古湖泊胜迹”“古寺、古建筑遗址”等设立专章,分别对名山、古湖泊、古寺、古建筑进行专门记述,以此种方式突出某一类文化的特点,无疑对深入反映这一文化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彰显了横河千年古镇的地方特色。

    二是抓住重点,加深记述。尽管志书的人文品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体现在文化部类,也体现在整部志书之中,但是提高其人文还是要抓住重点篇章的记述。比如《镇志》概述之中单独记述童家岙遗址、出土文物、大姓望族、名人文士等内容,予以重点揭示;每个行政村配照片一幅,古诗一首,不但增强了信息量、扩大了记述深度,更提升了人文含量。

    三是以事系人,生动再现。以事系人是编纂方志时处理人物入志特别是在世人物入志的一项原则,以便将某一事情或某一事物的创始人、发明者、重大贡献者等随同所记述的事物一并记入志书之中。这样不但能够使志书更加生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增强志书的可读性,更是增强了志书记述的深度,从而提高其人文涵义。如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一节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直接代表胡元茂、孙孝丰、孙兆先等30余人,生动再现了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场景和合作化运动在横河的兴衰始末。

    四是物质精神,互为补充。人文注重于精神,而又根植于物质,脱离了物质的人文便是空中楼阁、水月镜花。以服饰、饮食、建筑、行旅、技艺等为主要载体的物质文化,是人文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所有这些在《镇志》第五卷民情风俗中得以集中体现。而家庭、农技、历史上的河区水系、桥梁、交通工具、公益慈善事业、封建婚姻、旧俗殡葬等节则重点渗透,尽量体现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揭示其演变与传承。

    五是以人为本,突显民生。《镇志》在继承传统体例的基础上,吸取了县志的框架构建,又坚持以人为本,十分重视对民生的记述。在常见志书的设计中有所变化,即在自然地理之后紧跟着“人口”“人民生活”“人物”以及“民情风俗”等,充分体现了认识社会主体这一基本观点。这是《镇志》的新特点、新亮点。

     

    四、缺失遗憾 在所难免

    作为一部首创之作,将近170万字篇幅的《镇志》难免会存在一些缺点和遗憾之处。正如魏桥在《序》文最后所委婉指出的,“《横河镇志》是横河自古以来首部镇志。今后如何续志尚不得而知。续志对前志负有续、补、纠之要求。应该提出的是由于镇志收录的历史文献颇多,有的引用版本不同,有的原件不清难免出现差错,这是后人应该注意的。”

    概括起来讲,其缺失遗憾主要表现在科学性和规范性两个方面。

    一是收录范围不科学。“不越境而书”是地方志区别于其他史书的主要标志,也是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要求。《镇志》顾名思义是一镇境域内的志书,超越镇域的人事自然应当谨慎对待。如家谱中的人物,《镇志》不可以一概全收。因为家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谱牒史料,只要是这个家族中的人,不管迁徙到哪里,都可以而且必须收录在内。但是,地方志就不一样了,一般迁居外地三代以上就不宜再收入。人物传中为四百多年前就迁居外地的马堰徐氏后裔徐乾麟列传,就有失志法。又如文物胜迹卷的书瘾楼位于“浒山东门外”,并不在横河境域内,不能因为其主人胡德辉是横河乌山人而将其收录在《镇志》文物胜迹卷内。

    二是事实记述不科学。如人物传记述虞世南“余姚梅川虞家城人”,历来文献史料均无记载,纯属臆想。人物简介章将虞荔、虞寄、虞世基、虞宾、虞仲琳、虞仲瑶的祖籍均记为“梅川虞家城人”或“梅川虞家城”,其载录文献均作《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经过核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原书,均仅作“会稽馀姚人”,并非《镇志》所谓的“梅川虞家城人”。其他如人物传中的孙家境孙氏始祖孙岳、马堰徐氏始祖徐琛等,人物简介中的梅福、孙德顺、徐处仁、孙邦仁、孙炳炎等,都是从谱牒中辑出的文献,未经考证,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三是图照录用不科学。历史人物传记配上像照无疑能够能加直观地展现人物风采,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如果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那就适得其反了。如明代学者徐爱去世时年仅31岁,而传文配图则是一名须髯飘飘、满面皱纹的老年官宦形象,显然有背事实。尽管《姚江马堰徐氏宗谱》迄今尚未发现,徐爱的肖像画却并不罕见,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张岱编纂的《於越三不朽像赞》里就有收录,完全是英姿勃发的青年官员形象。退一步讲,没有找到徐爱画像也不要紧,但是不应该以其他人的像来替代,这样未免过于草率了。

    四是文献辑录不科学。这一点正是魏桥在《序》中特别指出的。文献丰赡本是《镇志》的一大特色亮点,但由于编纂者文言基础、文字识别等稍欠火候,加上文献底本粗疏等客观原因,以致文献史料录入数量虽多而差错也多。如黄秉衡撰书的《航空烈士公墓碑》,原物在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公墓,编纂者专程赴南京抄录后编入《镇志》,这一珍贵的抗战史料方才广为世人所知。可惜,细读之下文句不通。经慈溪市志办公室派专人赴南京实地比对,除了格式、标点和异体字之外,全文618字竟然遗漏14字,衍文1字,误释13字,未识4字。

    五是文体运用不规范。志出众手,文辞难免有差异,而史料应用时的转述更需要疏通。如《严光传》未加引号直接录入《后汉书》原文:“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币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不仅与《凡例》所谓“文体,采用语体文”的规则相乖离,也与后面的现当代人物传的记述文风大相径庭。

    六是名称表述不规范。名称是指事物或组织机构的名字、称呼,包括人名、地名、物名、组织机构名等等。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不规范,直接影响志书质量。如第三卷第四章《人民生活》中记述:“少数地主、官宦、豪绅却过着富足的生活,住院庭、穿绸缎、食鱼肉、饮酒欢歌、娶三房四妾。”古代中国并没有“地主”这一称呼,直到近现代才从国外引入,1950年后正式成为农村划分阶级的政治性称呼。因此,《镇志》在记述“从古代到民国”这一历史阶段时用“地主”的名称并不妥当。又如第十一卷第四章第二节有“日寇占领余姚后对粮食实行管制”的记载,“日寇”一词应该记作“日本侵略军”。

     

    尽管《横河镇志》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无论是从史料汇存来看,还是从专业质量来看,作为一部镇级志书还是比较有分量、有深度的著作。

     

     

    作者简介:王孙荣,慈溪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联系地址:慈溪市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777号地方志办公室(315300)

    联系电话:63961511 电子邮箱:8344187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