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方志编修
  • 方志编修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家谱文化
  • 阅读:
  • 时间:2018-12-07
  • 来源:
  • 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家谱文化

    袁哲飞

     

    提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间民俗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今,我们要对传统的家谱文化进行审视。家谱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家谱文化,就必须要做好传承和发展工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时代的家谱编修也要与时俱进,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盛世修谱,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修谱工作者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修出一本人文源流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家族特色的好谱,努力为后人服务。

    关键词:传承 发展 家谱文化

     

    树有根,水有源。炎黄子孙,华夏一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宣言书”,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新理念,提出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要求,在当今,我们就有必要对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家谱文化作一番审视。

     

    一、家谱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太大,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力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非常注意珍惜和珍藏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好的范本。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图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实践证明,家谱是一种经过历史检验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形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家谱由于自身具有显著的资料性,决定它具有存史、教化、学术研究、凝聚的功能作用。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稳定社会、维护社会秩序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说,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中华家谱”是祖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史辩派的创始人、著名学者顾须刚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渊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这充分肯定了家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重要的史料价值。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他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

    建国以后,土地改革开始,批判封建宗族,家谱作为封建残余受到人们的唾弃,随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藏于深阁的宗谱被视作封建残余扫地出门,现在全国各地收藏的家谱原件有相当一部分都来自造纸厂回收的废纸堆里,大多是土改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所得到的。正是这些有识之士对这批历史遗产的抢救、保存,才有日后的宗谱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承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随着文化建设高潮迭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家谱文化这座宝藏的发掘和利用一步步受到人们的青睐,家谱文化也一步步回归到了它本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地位。

     

    二、传承家谱文化要与时俱进

    由于家谱文化日益兴盛,近一些年来,国家有关机构、社会科学界和社会民间家族研究家谱文化和编修谱牒盛行。研究家谱文化是利用传统家谱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家谱或族谱,是以血缘亲情为脉络,以姓氏作标志,编就的特殊史料,是姓氏的生命史。它记录本氏族起源、发展、繁衍、变迁的过程,是氏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研究家谱文化意义深远。盛世修谱,记录家族历史,延续家族根脉,中华族谱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团结和谐的表现。但谱要修好也确实不容易,特别是现代修谱,更应该正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因为在编修县志,工作需要接触过许多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村志及宗族家谱,也接触过一些正在修谱的人员和具体的事情,从中发现了修谱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思想方法也就是要与时俱进。一些在修谱过程中带有一定封建色彩、迷信色彩、不利宗族团结的条条框框、消极因素统统应该去除,不应该在新谱中执行、记述;一些曾受极左思潮、“阶级斗争”旧观念影响的做法丝毫不能在新谱记载人和事中反映出来;一些与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相抵触的事例一律不应入谱;一些背时的、陈旧的、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语言应该停止表述。

    家谱谱名、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遗像、姓氏源流、族规家法、世系、传记、名迹录、年谱、艺文、捐修人名、后记等格式设置要改革、创新、规范,记述内容要真实、可靠、健康。为发扬古贤之风范,传承先人之美德,要重申族规家法之谕,启迪子孙后代之本。这样才能增强氏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激发同根、同源、同宗的血缘亲情。存历史之真容,考古今之沿革,扬先辈之业迹,鉴氏族之兴衰。家谱中记录族中的历史名人,也可记述现代各行各业的家族精英,他们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创造出不凡的业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用来激励后代艰苦创业,再创辉煌。家谱中的族规家法,要求族人遵纪守法,不抢、不盗、不嫖、不娼、不赌、不吸(毒),其实也是现代法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家谱中的家训要求族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兄弟互携、妯娌相帮、家庭团结、邻里和睦,但在新谱中还可增加一些新内容,如倡导婚丧喜事移风易俗等。社会生活中,诚信待人、童叟无欺,不坑蒙拐骗,不以强凌弱,应助困济贫,见义勇为,这些也都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后人“忠、孝、善、美”的特殊的教材,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破旧要立新,改革要创新。当前,我们党和政府树立的、倡导的、弘扬的、传递的好典型、好思想、好精神、正能量,凡是与我们族人有联系的或者是属于我们族人范围的均应在新修宗谱里予以记载,以示弘扬。在新谱的记录中,凡涉及到破旧的、立新的、改革的、创新的项目或事例均可在谱中的《凡例》进行规定或说明。新谱的谱名也直接可称谱志,如我们家族新修的家谱谱名就称《宁海东门袁氏谱志》。新谱中,还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许多宝贵的、有意义的事物和群体用图照来表达,充分发挥现代照片在谱牒中的作用。古人没有条件,不可能在老谱中用照片,“太公”的图像也只好用“画”来想象。现在不同了,能够办到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编修新谱运用的文字要普及,不能再用“五四”运动以前的、普通群众难以看懂和读懂的文言文了,在老谱中用了“文言文”的文字我们也应该翻译成白话文(即语体文),让族人读通、读懂,产生作用。国家规定,新编志书的文体一律用规范的语体文,我们新修的家谱应该也不例外。新修宗谱的出版应该采用横排简体印制,文字一律用简化汉字,从左到右排列,而且要有标点符号,段落分明。不提倡“直排繁体无标点”印刷,以方便族人、方便群众读谱、用谱。谱修好,一版多本,存谱于文史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以及族人的家家户户之中,改变过去“一人修谱,一家保存”的局面,让大家都有经常查阅和研究家谱的机会。修史、修志、修谱都在于阅读、使用,否则毫无意义。综上所述,传承家谱文化一定要与时俱进。

     

    三、发展家谱文化要继承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家谱文化就是一个个家族的魂。发展家谱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发展家谱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明确提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这也为我们发展家谱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编修家谱是发展家谱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谱牒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原始记录,广泛涉及到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价值标准、经济状况、礼仪习俗、文化层次等,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社会学、历史学、档案学和文化艺术方面的许多学科,所以现代编修谱牒具有诸多的文化意义。家谱能使家族成员有更多机会接触家谱文化,了解家族的历史,增强文化归属感,家族认同感。家谱里的“族训”“家训”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方方面面,足以使我们后人学习借鉴。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是多么需要这种“家训精神”的补充,它摸得着,看得见,接地气,触灵魂。怪不得我们全省各地的文化礼堂在我们方志办的指导下都挂起了“村史”“家史”“家谱”“姓氏”“家训”“族训”等展版和牌子,助推了村规民约的执行,宣传了乡村精神文明。家谱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不同层面上均会反映出来。我们也必须看到,现代人已经不再把家谱简单地视为家族的私有遗产,家族保存的家谱文化史料同时也能够成为民族的共有资源提供给社会,这对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创新家谱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宁海县现存宗谱,在县有关部门调查登记的基础上,并根据县志办公室2012年12月在《今日宁海》公告,向全县街道镇乡征集申报宗谱的反馈结果,截止2013年4月底,共有527部。以各姓氏的总谱为多,酌情收集个别房谱、支谱。

    已登记的全部宗谱中,宁海县档案馆、县文物管理办公室收藏的有75部,仅占14%。单姓为主的村落,则由村委会或村老年协会集体保管,藏在祠堂或办公室。族人或他人如要查阅利用,均要经过集体同意,才能启箱。如水车陈姓、屠岙胡姓、岭峧叶姓等。多数家族则委托有威望的族人保管,查阅需经本人同意。以上二者合计约占25%。绝大多数家谱,则由个人收藏,一般秘不示人。

    现已登记的宗谱,1949年以前的不多,古代的更为稀少。一来年久代湮,虫蛀水蚀,纸质载体难以久存,加上住宅多砖木结构,易发生火灾,毁于火患者不在少数;二来历次的社会变革,人为损毁更为惨重。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宗谱作为“四旧”,列于横扫之列,鲜能逃过浩劫。登记宗谱中清代及之前的为107部,仅占20%;民国时期的有167部,占32%。最古老的为深甽镇马岙村修于宋宝庆元年(1225)的《马坡俞氏宗谱》,系折迭式,绢本,用泥金书写,弥足珍贵。另如梅林街道仇家修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的《仇氏宗谱》,由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主修,亦用泥金书写,保留至今,亦属不易。老谱以手写本为主,也有木活字和铅字印刷本,纸张均为宣纸。

    20世纪50—80年代,宗谱被作为宣扬封建宗族观念,提倡封建伦理道德的载体,续修一度中止。但仍有少数家族在暗中进行,如青洋山沈氏,青珠苏氏、东洲王氏等。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提高,思想和认识的转变,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对家谱作了肯定,从此,续修家谱转入公开,90年代形成高潮,延及本世纪初。截止2012年,全县绝大多数家族均已续修完成。如跃龙街道原东门袁、黄、王三大姓,族众人口众多,人员分散国内外,续修困难重重,也圆满完成。西店镇的邬姓,支派房第错综复杂,亦全部修竣。

    新时期续修宗谱,不仅篇幅和内容大为增加,而且在观点、体例、版式、装帧等方面进行革新,与时俱进。遵守老谱不予更改的原则,续增部分则作必要的变动。在观点上实行男女平等,一改以往出嫁女子不入家谱惯例。体例上增加了“志”的内容,有家族的大事记、人物志、迁徙志等,如前童镇的《童氏谱志》、跃龙街道的《袁氏谱志》等,把家谱和地方志体载融为一体。在版式上有些宗谱一改以往的直排为横排,还增加入了大量的图照。如黄坛镇的《杨氏联谱》、西店镇的《尚义石氏宗谱》、深甽镇的《长洋郭氏宗谱》等。装帧方面,大多续修宗谱无论是手写本和印刷本,仍以宣纸线装为主,但也有些宗谱,改为现代书籍的装订办法并用高档次纸张印刷,或精装。如《浙江宁海储氏宗谱》《宁海陈氏总谱》等。为方便利用、查阅,一改秘不示人的惯例,加上现代印刷方便,印数大为增加,不但可以满足家族每户需要,还送县文物、档案部门收藏。

    宁海县民间还成立了一些氏族研究会,如王氏研究会、杨氏研究会、李氏研究会等,还有民间的收集家谱的同乐园藏书阁等。这些组织专门从事氏族研究、学习交流、编修家谱、收藏谱牒资料文献等活动。

    新时代,只有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才能够发展好家谱文化。盛世修谱,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修谱工作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修出一本人文源流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家族特色的好谱志,努力为后人服务。

     

     

     

     

     

    作者信息:袁哲飞 宁海县地方志办公室 《宁海县志》主编,

    地址 宁海县北大街小北门巷1号,邮编315600,电话13486020832

    电子邮箱yzf0589@163.com)